9月20日下午,由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新社、农民日报、法制日报等10余家中央媒体组成的“中华环保世纪行”媒体采访团来海盐集中采访绿能环保项目,媒体记者通过实地参观该项目沙盘展区、垃圾吊控室、中央控制室、餐厨垃圾综合处理车间,开展座谈交流会,详细了解海盐生活垃圾收集处置情况,感受海盐绿色发展的铿锵步伐。王碎社、黄江莺等县领导陪同参观并出席座谈。
海盐绿能环保项目位于海盐经济开发区(西塘桥街道),项目规划占地面积189亩,一期总投资约6.8亿元。其中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设计总规模日处理生活垃圾1200吨,分两期建设。一期设计日处理生活垃圾800吨,建设2台400吨/日机械炉排炉工艺焚烧线。餐厨垃圾综合处理项目设计总规模处理餐厨垃圾150吨/日,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1条75吨/日餐厨垃圾处理线。生活垃圾应急填埋场(飞灰填埋场)项目,设计总库容约22.1万立方米,满足20年的飞灰稳定化处理物填埋量。
光大环保能源(海盐)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克进向媒体采访团介绍道:“2017年11月8日,海盐绿能环保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历经一年多的昼夜奋战,到今年3月项目高标准完成建设并投入试运行。截至今年8月底,项目整体情况良好,已累计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生活垃圾15.51万吨、餐厨垃圾0.77万吨,发电5397.6万千瓦时。”
在垃圾吊控室,工作人员正在控制巨型抓斗,只见其平稳抓起一堆垃圾,并有序放置于焚烧炉中。媒体记者们现场认真观察操作过程,对抓斗抓运垃圾至焚烧炉的过程进行拍摄记录,同时尤其关注“如何保证垃圾仓内的臭气不外溢”这一问题。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整个垃圾仓采用密闭结构,焚烧炉助燃用的一次风从垃圾仓抽取,使垃圾仓长期保持负压状态,不会有臭气外溢;抽入焚烧炉的臭气经过高温焚烧后,将彻底得到净化,也不会有臭气产生。”
在座谈交流会上,《农民日报》时政新闻部记者杨梦帆提问道:“我注意到海盐垃圾分类后道处置得很好,请问前期海盐在垃圾分类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海盐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党委书记、局长郑高行回答道:“海盐垃圾分类工作是2016年从农村开始的,后来城市也逐渐铺开,采用的是可回收垃圾、易腐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分法’,目前已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整体上,我们坚持观念先行、机制先行、措施先行,通过基础设施投入、日常管理、开展执法等多种方式推进垃圾分类,不断提高群众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和参与率,逐步推进垃圾分类提质增效。”
实地参观后,许多媒体记者感慨颇多。中新社浙江分社记者刘方齐说:“通过今天的实地参观采访,我更加清楚直观地了解到垃圾分类之后的最终去向原来是环保化的焚烧处置,这也将有助于我们做好前端分类的一些工作。随着垃圾分类措施的不断落实推进,我们的环境会越来越好,生活幸福指数也会越来越高。”《中国改革报》现代城市编辑部主任雷茂盛说:“光大环保能源公司很好地践行了生态环保的绿色发展理念,将经济效益与环保责任有效结合。垃圾在这里焚烧后,一方面所有污染物达标排放,另一方面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油脂通过出售后可以提料成柴油、炉渣可以用来做成建筑材料,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