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环保频道 > 即时报 正文

江干打造垃圾分类“新样本”

发布时间:2019-01-21 15:58:02 来源:杭州日报 记者 孙钥 吴东超

绘图 王璟

  家里的垃圾,怎么丢?

  章月琴给出三个答案——

  最早是垃圾随产随扫,往楼下垃圾桶里一倒了之;后来搬家到圣奥领寓小区,她所在的九堡街道兴安社区,给每户发了一黄一绿两个垃圾桶:一个是放厨余垃圾,另一个丢其他垃圾;如今小区里摆了四色垃圾桶,蓝色的投可回收物,绿色是厨房垃圾,黄色是扔其他垃圾的,电池这些有害垃圾则要放到红色桶里。她还当上了“桶长”,每天要给整个单元楼里投放的垃圾袋一一扫码打分。

  从一个桶到两个桶再到四个桶,章月琴家的“垃圾倾倒史”,恰是江干区垃圾分类处理的一个缩影。

  江干以“政府主导、物业运作、承认差异、强化激励”为工作原则,全面推行居民生活垃圾“桶长制”分类模式、“两只桶”责任方式,坚持“党建引领、文化推动”,打造垃圾分类模式和文化体系,提高全区垃圾分类水平。

  越来越多的江干人,像章月琴一样,已把垃圾分类当成习惯。

  一年见成效

  垃圾围城,出路在哪?

  比方说,做好垃圾的焚烧、掩埋、变废为宝。可这些,都绕不开前端的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垃圾分类。

  只有垃圾分类做好了,之后的很多环节才能安全实施。

  而垃圾分类,也不是在居民小区摆几个分类的垃圾箱就算完事的,它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全链条行为,其投放、收集、运输、处置,无论哪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前功尽弃。

  在江干区城管局局长金炜竑看来,垃圾分类是“关键小事”,更是“民生大事”,关系每家每户每个人。江干的垃圾分类工作责任在街道、重点在企业、难点在居民,“今年‘一年见成效’,江干拿出了一套衡量指标,即六大体系、十大全覆盖,这是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而制定的。”

  这样一来,不仅压实了江干垃圾分类工作的属地责任,形成完整垃圾治理体系,更确保江干垃圾分类工作全区覆盖、全面落地、全员参与,全方位推进江干垃圾分类工作。

  江干的“一年见成效”,非常有成效——去年一年,江干352个生活小区、224家机关事业单位已完成垃圾分类100%全覆盖;生活垃圾“三化四分”成绩位列全市第一方阵。

  垃圾闭合回收体系

  还有一个数据,非常值得关注——全区垃圾总量42.95万吨,完成年度控量任务,成功遏制垃圾高速增长。

  这背后,是一个闭合体系。

  江干通过重点加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环节的有机衔接,通过将原有的中转站、堆放场提升改造,配置资源回收利用、无害化处置等智能设施设备,解决污水、臭味扰民的民生问题,全区建立区级分拣中心、街道分拣站、社区分拣点,形成完整的闭合回收体系。

  目前改造建设生活垃圾分拣站8处、分拣点40处,有效促进生活垃圾回收减量。

  比如凯旋街道,创新建设垃圾减量“五大员”,分别是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站、绿化垃圾减量点、园林树枝处理站、生鲜垃圾就地减量系统以及大件垃圾分拣站,实现厨余垃圾、生鲜垃圾、可回收物等资源有效回收,全力打造垃圾分类示范片区。

  分类推进“桶长制”

  江干首创的“桶长制”,有六个环节。

  先是入户培训,由“桶长”落实指导培训、发放双色桶、入户宣传,指导居民如何分类。

  随后进行现场指导,每天早晚高峰在垃圾投放点,由“桶长”负责指导居民分类投放,开袋检查,整改记录。

  发现问题,则是源头追溯,开展巡检,通过垃圾袋上的二维码进行扫码追溯,评价分类质量,上门再指导。

  还要定期进行公示评比,设置单元分类评比栏,通过实户制公开评比,促进全民参与。

  这些垃圾,还要进行减量回收。主要是针对分类收集的生活垃圾,要通过破碎脱水等减量手段、回收利用体系实现垃圾减量。

  当然也要奖惩激励。垃圾减量节省的经费,通过考核的形式反哺“桶长制”模式的经费支出,配合执法、拒运等手段,促进分类减量,形成良性循环。

  “桶长制”分商品房小区、准物业小区、农民安置房小区、回迁房小区等不同层面,在江干铺开试点,分类成效提升显著。

  【九堡样本】

  九堡街道兴安社区里有一群“绿马甲”。

  这支垃圾分类劝导员队伍,成立于去年6月,全街道共有23名,每个社区都有一名劝导员。

  每天,他们都会在九堡街道的各个生活小区开展集中劝导。

  这一天,刚好轮到圣奥领寓小区,兴安社区劝导员庞春景带着大家,两两一组,在设定的楼道旁分点劝导。“你好,这个请投放到绿桶!”劝导员汪舍女看到有位老阿姨手拿厨余垃圾,想投放到黄桶,立马上前阻止,并耐心地跟老阿姨解释原因,老阿姨听完,笑着把厨余垃圾放进了绿桶。

  一会儿,圣奥领寓小区的“桶长”也上岗了。和往常一样,1幢“桶长”卢亚琴穿着红马甲,戴着口罩,打开单元楼垃圾桶,认真地检查垃圾分类情况。正巧居民孟先梅提着一绿一黄两袋生活垃圾,准备往单元楼门口的垃圾桶里扔。“我看一下。”卢亚琴接过垃圾袋,认真检查后,满意地点点头,打开手机“会分类”应用程序扫码,给孟先梅打了5分。

  每晚7点到8点半,卢亚琴都会准时出现在单元门口的垃圾桶旁,给已投放的垃圾袋一一扫码打分。“垃圾袋上都有专门的二维码和编号,跟住户房号对应。”卢亚琴说。

  原来,为方便“桶长”进行源头追溯,九堡街道着力推进智能垃圾袋发放机全覆盖工程,配备了46台智能发放机,让居民可以便捷式智能领取垃圾袋。“桶长”在检查中,发现乱投、错投,只要掏出手机扫一扫,就能找到问题“源头”,垃圾“见袋知主”,责任到人。

  推广垃圾分类,担子可不轻。“单靠一人之力,肯定做不好垃圾分类。所以,我们就让‘桶长’和劝导员互相协助,各有分工,但又互相配合。我们的‘桶长’和劝导员经常一起讨论,遇到难题就会商量对策。他们积极支持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几乎每周都会来社区反映工作情况。”兴安社区书记蒋婷婷说。

  从居民最初的抵触到慢慢理解,再到慢慢配合,甚至参与其中,从起初分类投放准确率不到50%,到现在达到95%以上,从居民刚开始嫌麻烦,到现在不分类反而不习惯了,这巨大的转变离不开“桶长”们勤勤恳恳的努力,离不开劝导员点点滴滴的付出,更离不开他们共同的协助与守护。

  【笕桥样本】

  没有做到垃圾分类,小心收到罚单!

  最近江干区城管局笕桥中队开出了一张罚单,针对的是个人未按规定投放生活垃圾。

  “我们在对辖区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执法检查时,恰好碰见市民叶先生将自己店内的泡沫板、包装纸随意扔进绿色厨余垃圾桶内。”中队负责人介绍。

  在笕桥街道,城管执法中队划分片区管理,科室领导和执法中队长组成督查组,科室成员和执法队员组成巡查组。

  执法人员不仅要执法处罚,还要执法宣法,坚持教科书式执法工作,入户宣传普及垃圾分类,举办法制宣传进社区活动,开展寒暑假环保保卫行动和实行“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

  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稳步开展,属地对各个小区、商业中心加强了执法检查,落实物业公司垃圾分类监督责任,一旦发现问题立即整改,遇见难题及时上报督查组及执法中队,主动对接物业、社区、事业单位进行协商解决。

  每周,还要定期召开工作例会,汇报垃圾分类工作,反馈自查、区级督查结果,根据检查结果联合执法中队对问题小区进行处罚整改。在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坚持以人性化执法为准绳,注重对表现欠佳的居民进行指导教育,对于屡教不改者给予行政处罚。

  此外,江干区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垃圾分类执法专项行动,开展垃圾分类执法主题月活动,形成垃圾分类执法常态化。对全区住宅小区物业、机关事业单位、商业综合体、学校企业等存在的垃圾分类监管责任缺失、投放正确率低等常见违法现象开展执法检查,全年累计查处垃圾分类案件3749件。

标签:垃圾分类;垃圾;江干;绘图;垃圾袋责任编辑:陈婷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