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放亮,71岁的王先坤就已经在村子里开始了每天的例行“巡视”。
“我负责5组的垃圾清拣和上门回收,每天两小时,跑一圈就当是晨练了。”王先坤说着,将路边一个破旧的化肥袋放进了垃圾篓里。他是湖北宜昌点军区土城乡席家埫村的贫困户,这项“晨练”每年给他带来1130元的报酬。
在土城乡,像王先坤这样的农村专职保洁员有212户。从2016年开始,土城乡探索垃圾分类减量回收工作,聘请贫困户担任保洁员,定期回收农户垃圾,建立起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常态化机制,一举化解“垃圾围村”的难题。
如今,行走在土城乡绿意葱茏的乡村街巷,已很难再见垃圾的踪影。
“白漂”处处:市级生态村的尴尬与探索
从宜昌市区出发,过夷陵长江大桥,沿着橘香飘飘的点军大道行驶不到半小时,便来到了安梓溪村。紧邻长江、依山而建的安梓溪村是宜昌市级生态村,山环水绕、绿树森森,良好的生态景观吸引了不少来自城区的游客。
“前几年,村里到处能看到‘白漂’,村子一些旮旯简直成了垃圾场!”村支部书记梁付林说,因为长期没有垃圾处理的概念,村民往房前屋后倒垃圾,猫拖狗刨,大风一吹,塑料袋、包装纸便满村乱飘,让“市级生态村”的称号颇为尴尬。
为了让生活垃圾有归处,村里选一个偏远地段,建起了垃圾清运池,计划每隔一段时间便集中运到乡镇上的垃圾处理站。
但好景不长,村民很快有了意见:“垃圾清运总不及时,垃圾池整天臭烘烘的,谁愿意去倒垃圾?”“垃圾池那么远,倒一次垃圾跑得腿都疼!”
脏兮兮的垃圾池成了摆设,反倒像是给生态村庄添了一道疤。这条路行不通,但安梓溪村的问题引起了关注。
因为生态资源优势,土城乡是点军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点区域。“在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的路上,我们绝不能被垃圾问题绊倒。”点军区委书记宋涛说。
为破解“垃圾围村”的难题,土城乡组织专班一连走访全乡14个村,与60余户村民座谈,商议破解之策。
2016年初,土城乡党委提出“尊重群众习惯,实施利益引导,探索分类回收,先行试点”的思路,在安梓溪村试点农村生活垃圾干湿分类减量“五分、三个一”处理法。
所谓“五分”,是指垃圾处置责任村干部分组包片、党员代表分户包干、干湿垃圾分类减量、废品分季分批收购、典型农户分组奖评。“三个一”则是指一家一户一份宣传单,告知收购时间、收购价格;一份“三包”责任书,明确农户责任区域和要求;一口沤肥池,供纸屑、叶屑、瓜果皮等可腐烂垃圾沤肥。
对于废品回收,也初步确定了价格:旧衣旧鞋子每斤0.2元,玻璃瓶每个0.1元,泡沫塑料制品每斤1元,纸制品每斤0.1元,灯管电池每个0.5元。
当年2月份,梁付林带着5名村干部分头入户开始了首轮回收。村委会的台账显示,这次回收向村民支付了4000多元钱,收回11卡车废品,包括塑料制品2123斤,旧衣服6542斤,玻璃瓶6399个……
“垃圾还能卖钱,谁能想到?谁不积极?”梁付林笑着说,村里6组开超市的代先银一次性卖了120元的废品,看着那么多废品从家里清走,直呼一身轻松。
组建贫困户保洁队,家家学会垃圾分类法
安梓溪村的试点工作,迅速推向土城全乡。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垃圾分类处理不能是“一锤子买卖”,总不能每次都让村干部去收垃圾吧?而且土城发展乡村旅游,外来的垃圾怎么控制?
几经讨论,土城乡拿出了解决办法:废品分季回收、一季一类,引导农户在家分好类,每个村都建立一本回收台账;聘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收购垃圾,并负责村级道路、河岸等公共区域卫生,全域覆盖;每半年组织清洁卫生检查评比奖励。
10月10日上午,三岔口村委会广场前,一张桌子、一台秤,穿着环保“黄马褂”的保洁员就“开张”了。“每年工资有1640元,加上卖掉平时捡来的垃圾,一年下来能有3000多元。”贫困户张大正提着两包废品前来过秤,这是他本月的“战利品”。
土城乡按各村自然小组划分189个责任区,各明确1—2名贫困户负责责任区保洁、垃圾分类回收,共覆盖7000余农户;乡集、景区及主干道区域则由市场化作业公司统一清运、分拣。全乡1108户贫困户,仅靠这一项就解决了212户的脱贫问题。
各村配套3万元至5万元,与贫困户保洁员签订《公共服务劳动合同》,因为这些保洁员多在50岁以上,山上村里到处捡垃圾有风险,乡里还统一为他们购买了每年120元保费的人身险。
在土城乡,按照哪些能卖钱,哪些要沤肥,家家学会了垃圾分类法。
“能回收的就是5类嘛,纸制品类、泡沫塑料类、玻璃类、旧衣旧鞋类和废旧电池、灯泡灯管、农药包装瓶袋。”在席家埫村3组,47岁的王兴宏如数家珍,在他家房内,整齐摆放着4个蛇皮袋,分类装着各样废品。房前公路边、菜地里,一小片垃圾都没有。“垃圾分类虽然麻烦,但是能卖钱,也就不麻烦了。”他说。
从2016年开始,土城乡每年投入70万元组织贫困户保洁队,花38万元购买专业环卫公司的服务,花12万元收购村民的垃圾,实现了垃圾有人管,贫困户能脱贫的双赢目标。同时,构建“小组责任区—村分拣站—乡分拣中心”垃圾回收闭环体系,小组责任区分类回收的垃圾由村分拣站每月一次到组拖运,乡分拣中心则每季度到村拖运一次。所有垃圾分拣后进行填埋、分类变卖、无害化处理等。
为了督促村民们学会用好垃圾分类,三岔口村组织了多场评比活动。“让村里的小学生组成检查组,周末去各家各户检查,评出卫生户和不达标户,在门口挂个牌子。”村党支部书记刘圣喜说,“一是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二是大伙儿都要面子,谁都不愿意挂这个不达标牌,都争着学习垃圾分类。”
一家一口沤肥池,畜禽粪便变资源
时隔两年,安梓溪村最近一次回收废品,总共已不足500斤,垃圾减量化成效明显。在三岔口、黄家岭、席家埫等白云山上的10个村,原来的垃圾池基本闲置,乡级垃圾填埋场也已正式停用。
土城乡建设环保中心人员介绍,往年一个村清运垃圾所需费用不低于2万元,不仅费用高而且垃圾量大,现在,人工费加上收废品支付到户的钱,1.5万元足够。
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回收的同时,土城乡的农业生产垃圾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治理。如今,土城乡的村民在下地干活时习惯性地带上一个垃圾袋,用完的农药瓶、塑料袋,随手放进袋里回家卖钱。
“我们这儿农村垃圾分成干湿两类,湿的大多能沤肥,干的不足三成,其中大部分是可回收的废品。”刘圣喜说,当地家家户户都在房前屋后挖了一口沤肥池,畜禽粪便、餐余垃圾统统入池。“垃圾分类或许不好学,但什么东西可以沤肥,农民们不能再清楚了。”他说。
不仅如此,在土城乡,垃圾还成了再生资源。白云山脚下的落步埫村,120多户村民今年用上了沼气。“今年冬天不用担心燃气供不上了!”村民马明花拧开厨房里的沼气阀,“啪”的一声,火苗蹿起。
村党支部书记刘金华介绍,一家农业公司在当地建立了“菜—沼—猪”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将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河面漂浮物等垃圾资源化利用,沼液、沼渣作为果蔬肥料,供应给蔬菜基地,沼气按照每立方米2元的价格提供给了居民。
目前,这一措施正在宜昌大力推行。宜昌市农村能源办公室负责人陈鸣富介绍,今年全市还将新建10个市级示范点,建成2至3个全地域推进、全领域覆盖的市级示范区,让更多农民过上绿色低碳新生活。
垃圾变成宝,土城农村展现出了“四清、三基、两化”的可喜局面——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能源;农村基本不见垃圾,基本不见散养牲畜,基本不见乱堆滥放;垃圾分类减量化,路边、屋边、水边绿化美化。
还不仅是土城乡。目前,湖北省作为全国县域生活垃圾统筹治理试点,以“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县)处理”为主的工作模式已得到大范围推广,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率达到74.1%,累计建成乡镇生活垃圾中转站977座,配置垃圾收集箱291万个、机动收运车2.26万辆、保洁员13.3万人。
2017年底,湖北省将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和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列入未来重大生态工程中,要求今年底各县市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率要达到90%以上。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