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环保频道 > 即时报 正文

自然影像要“自然”

警惕不良“拍鸟”带来的人工干扰

发布时间:2019-04-24 11:15:32 来源:中国环境报 记者 张黎

猎鹰。张正乾摄

  “现在有不少拍鸟的人,他们为了诱拍会故意摆放树枝和食品,就为了拍一张好看的照片而忽视鸟的生活习性,这种引诱拍摄的行为我觉得不妥。”作为“拍鸟大军”的一员,北京市民张先生不禁吐槽起当下的拍鸟“乱象”。

  春光明媚的4月,随着各地“爱鸟周”活动的启动,观鸟、拍鸟等话题引人关注。可是,“拍鸟大军”规模日益壮大,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也随之而来。那么,究竟怎样才是正确的“拍鸟姿势”?由此延伸开来,拍摄野生动物,你还应了解哪些常识?

  拍鸟频频“下黑手”

  不文明行为屡见不鲜

  早在2018年冬季,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一些“拍鸟”爱好者的行为就引发不小的争议。

  为了拍鸟,有人在固定好相机后,拿出一截碗口粗的树枝和一大罐葡萄干,放在河边。树枝是他们用来拍鸟的“道具”,拍摄者在树枝的分叉上绑了一个马蜂窝,将葡萄干放到马蜂窝里引诱红嘴蓝鹊过来。不到10分钟,便有五六只红嘴蓝鹊飞来抢食树枝上的葡萄干,拍鸟爱好者们立即按下相机快门抓拍飞来的红嘴蓝鹊。

  同样在冬季,在北京市昌平北六环附近长江街北侧的一片空地上,有20多名摄影爱好者架着“长枪短炮”对着一根木桩,而在木桩上,正躺着一只已被冻僵的小白鼠,它被作为诱饵,引诱附近一只珍贵候鸟毛脚鵟前来扑食。

  媒体采访了“让候鸟飞”公益项目志愿者谷轩,他表示,自己在此实地探访了好几天,“每天从早上一直到太阳落山,都有人在这里拍摄。” 为了制止这样不文明的行为,他同“拍鸟”的大爷们产生过争执,甚至报警,但是因为在拍摄中并没有伤害野生动物的行为,森林公安也只能说服教育。

  不文明拍摄行为屡见不鲜。在北京市门头沟的大山里,有拍摄者为了能够近距离拍摄到红翅旋壁雀的魅影,故意给小鸟搭建了两个“戏台子”,上面用铁丝、大头针等固定好面包虫,引诱鸟类来吃。

  在北京大兴南海子公园里,有摄影爱好者为了在白天拍摄到昼伏夜出的长耳鸮睁眼的照片,不停地踹鸟儿栖息的大树,甚至用扔饮料瓶、打弹弓的方式惊扰它们。也有的人想在低一些的树杈上拴上小鸟,引诱长耳鸮飞下来捕食。

  爱鸟人士发现,还有人为了拍摄鸟儿起飞的样子,故意惊吓鸟,有时候还会打扰到鸟儿育雏。

  人为干扰鸟的生活

  看似事小实则“影响很大”

  “不要为了一件美的事情,而去破坏美。”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摄影家协会会员、摄影爱好者张正乾看来,大自然有着天然不加修饰的美,野生动物同样如此,应该保留它们最真实的姿态,而不要人为地干涉。

  张正乾向记者描述,自己有着多年戍守边防的经历,对野生动物有着独特的感情。在自己的业余摄影生涯中,为了拍好一张照片,不仅需要长久的等待,还需要保持一颗敬畏自然的心。

  在一次拍鸟的过程中,他几次走到跟前,又几次退后,只是为了不打扰鸟妈妈喂食雏鸟。“等待也是值得的。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是一则故事,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

  正因为拥有着爱护动物、守护自然的信念,与张正乾一样的人们才会对不文明的拍摄行为更加“深恶痛绝”。

  而在鸟类专家看来,人为干扰鸟的拍摄行为,造成的后果可“没那么简单”。

  专家指出,诱拍投喂的食物与鸟类在野外正常觅食的营养结构不同,野生鸟类在野外虽然也会捡食少量水果干作为食物,但诱拍所用的水果干糖分过高,长期投喂则会对鸟类的健康造成影响。

  此外,长期投喂和近距离拍摄会改变鸟类的动物行为,对鸟类的生活习性产生干扰,时间久了鸟类会对人类的投食产生依赖感,变得不怕人,不会去野外主动觅食。对于一些迁徙的鸟类而言,如果看到某一地区食物充裕,便可能会长期停留,因此错过迁徙。

  谷轩也表示,他很理解一些摄影师,为了拍摄一张好的猛禽捕食照片而架着相机蹲守一天。但是如果为了拍照而不顾猛禽的习性,进行这种诱拍就不太合适了。“现在人工驯养的野生动物在放回大自然的时候,很难适应,就是因为人为干预过多。如果为了拍到一张好照片就这么投喂,让这些猛禽过度依赖于人,它们自己的捕食能力也会慢慢降低,这对它们是非常不利的。”

  专家建议,摄影爱好者拍鸟是其兴趣爱好,但应注意要文明拍摄,并自觉遵守自然规律,不要为了一己私欲而去干扰鸟类的正常生活。

  “我们也呼吁大家文明拍摄,这样拍摄出来的照片才有意义。” 谷轩说。

  此摄影非彼摄影

  与动物“保持距离”也是种美

  正如BBC自然纪录片制片人大卫·爱登堡爵士曾说:“伟大的自然影像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刻骨铭心的。它们可以成为美丽、奇迹和快乐的深厚源泉……这些影像告诉我们如何感受和对待自然。”

  如今,喜欢摄影的人越来越多,拍摄野生动物的人群也越来越广。那么,究竟如何将自然真实的美好生态融入拍摄中?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熟悉又有点陌生的字眼——生态摄影。

  生态摄影,顾名思义,就是以自然界的生物,包括各类动物和植物为拍摄对象,进行有目的的摄影创作。生态摄影涉及的范围很广,从植物到鸟类、昆虫以及成群的野生动物写真。生态摄影用一幅幅动人心弦的影像带我们重回现场,透过照片,仿佛那些充满灵性的动植物就在眼前。

  而涉足这一领域,除了必须熟练掌握摄影技术之外,还需要具备自然专业知识。例如,拍鸟的人要熟知野鸟的生态习性,喜欢拍蝴蝶的人得清楚蝴蝶的生态特征,酷爱兰花者得了解各种兰类植物的生长习性与栖地。

  就在不久前,台湾自然教育专家徐仁修专门撰文谈及生态摄影,他指出,很多摄影师为了得到唯美的影像,不在乎采用什么方式,例如摆拍、制造假雨水,甚至把不会反抗的小树蛙等动物挂在丝瓜卷藤上。

  “这样拍到的影像当然很唯美,但在自然世界里不会出现这样不自然的景象,而得到那张美丽的照片,代价可能是弄死一只小鸟。”

  “生态摄影与艺术摄影不一样,生态摄影的第一要求是真实。”持同样观点的蒋志刚博士在40余年野生动物野外研究考察生涯中,一直与相机相伴,他用镜头记录下了自己的研究对象和自然风光。他分享说,野生动物存在一个感觉安全的空间,称为“恐惧圈”。野生动物会自动与人类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当你接近或进入一只野生动物“恐惧圈”时,尽管我们只是想给它照一张照片,但它还是感到害怕,感到受到威胁。

  该如何正确地拍摄野生动物?蒋志刚博士的经验是,在拍摄野生动物时,应穿迷彩服,或者是颜色接近环境背景的衣服;在拍摄野生动物时,从下风弯腰接近拍摄对象,不要站在高处,慢慢运动,接近动物,不要突然运动,惊吓动物;在接近动物的同时,将照相机的长焦镜头拉到最大焦距,不时从取景框里观察拍摄对象的大小。

  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与这蓝色星球上的其他生命和谐相处,不妨就从镜头里的“不打扰”做起。

  这份拍鸟指南

  请收好

  拍摄野生鸟类的准则是:鸟类的利益高于摄影。

  ■学会观察鸟类的行为举止。缓慢地分段、逐渐接近鸟类,随时密切观察鸟类,如发现鸟类出现防御状态,或者准备飞走,应停止接近或立刻后退。

  ■等候鸟类的自然行为再进行拍摄。不要为了拍摄“飞版”而驱赶鸟。

  ■不要利用鸟的天性。比如拿雏鸟当道具以获取 “好”的拍摄背景。

  ■避免使用闪光灯。对于夜间活动的鸟类,闪光灯有可能会暂时影响到它们的捕食能力。

  ■禁止使用飞行器在鸟巢上方拍摄。飞行器的出现会引起亲鸟和雏鸟紧张,甚至伤害到它们。

  ■禁止投食拍摄或使用活物诱拍猛禽。这会改变动物的捕食习性,或因诱饵本身的健康状况问题,影响捕食猛禽的健康。

  ■禁止使用声诱。尤其对濒危鸟种或者筑巢地范围内的鸟严禁使用声诱。

  ■不参与棚拍。棚拍不属野生鸟类摄影范畴。

  ■与鸟巢保持适当拍摄距离。建议使用500mm焦段以上的远摄镜头,并在掩体中完成拍摄。

  ■不要移动、剪切鸟巢周围的任何物体。因为这些都有可能是鸟儿用来伪装隐蔽巢穴的。

  ■依法拍摄。例如,拍摄国家重点保护的濒危珍稀鸟种巢穴,需要得到相关野生动物保护部门的许可。进入自然保护区需要取得相关管理部门的许可。

  ■制止不文明拍摄行为。摄影师之间应彼此尊重,互相监督。

标签:拍摄;鸟类;动物;摄影;猎鹰责任编辑:钱华良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