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环保频道 > 即时报 正文

中群村:充分发挥“自治”优势创新治水模式

发布时间:2018-05-23 07:05:07 来源:嘉兴日报 记者 胡宇翔 通讯员 马亚林

  来到桐乡市凤鸣街道中群村,这里平原地貌被河网环绕,是一个宜人的江南村庄。天上鸟飞、河里鱼游,农村环境优美,河道水质较好。中群村的村干部告诉记者,能有这样的好环境,多亏了村民的智慧。这治水、护绿的“军功章”里村民“自治”当记“首功”。

  曾几何时,这里的河道富营养化污染比较严重,河水中含有较多绿萍。随着“五水共治”的推进,这些河道治理、小微水体治理被摆到了重要位置。“为了治水,我们想了很多办法,花了很多钱,可这绿萍泛滥的问题仍难以根除。”中群村党总支书记孙国强坦言,光是打捞绿萍,村里就花费了数万元。

  可这些“治标”的方法没能挽救河道水质下降的命运。在水质检测中,该村其中一条河道被列入了“劣五类”水的黑名单。“剿劣治水是我们这几年的工作重心,我们亟需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幸这个办法没让我们等太久。”孙国强说,这个治水办法出于一名热心村民的尝试。

  2014年,范家角组的村民范晓东花费2000元购买了鲢鱼、鳙鱼、鲫鱼等鱼苗,放入自家附近的河浜里试验“小鱼治水”。过去,这条流动性比较差的河浜总是遭遇富营养化污染的困扰。随着春去秋来,这条河浜发生了神奇的变化,这里绿萍变少了,水质变好了。范晓东把“小鱼治水”的办法告诉了村干部。

  在范晓东“试验”的基础上,中群村的村干部们请教了养鱼的专家。经过专家指导,村干部了解到“小鱼治水”不是随便养鱼,里面是有学问的。“根据专家的建议,我们配养了3种鱼,而且对各个鱼种的数量也进行了严格的规范。”孙国强告诉记者,大约在一亩范围的水域内放养100条草鱼、80条鲢鱼、20条鳙鱼。3个鱼种之间能够形成一个小小的生物链,促使绿萍被鱼类消耗,同时又能达到净化水体的作用。

  2015年,“小鱼治水”在中群村的11条河浜中进行试点,总面积达到21亩的水域内,共放养了4400多尾鱼苗。“放养鱼苗简单,可长效管理却不简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村干部又想到了村民“自治”。在放养鱼苗的同时,村民实现按面积认领。每家每户按村民小组认领距离自家房屋较近的河道、小微水体进行管理,防止非法电鱼、钓鱼等行为的发生。

  “我们组起了小分队,对自家附近的河道进行管理。参与鱼苗管理的居民年终还能收获‘分红’。”范晓东说,每年年底,村民会对管理的河浜进行清理,届时放养长大的鱼就可以分给每一位负责管理的村民。

  就这样,中群村的水质越来越好了,劣五类水河道早已完成“摘帽”。随后,“小鱼治水”的经验被推广到全街道。自2017年起,凤鸣街道所有的村庄都开始推广“小鱼治水”,而且每个村还能获得1万多元的养鱼治水补助。“如今,水体管理越来越规范,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提高了。”孙国强笑着说,“自治”让治水有了全新的模式和方式。


标签:村干部;村民;小鱼治水;绿萍;河道;河道水质;水体;放养鱼苗;富营养化;村庄责任编辑:季建荣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