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环保频道 > 即时报 正文

相见如初山与水

余村,这个曾经尘土飞扬的“石头村”,为了唤回昔日美好的生态环境,用一段段告别开启新生——

发布时间:2017-12-08 09:34:44 来源:湖州日报 记者 王伟锋 郑嵇平

  昨天,安吉县气象局工作人员龚伟在全县首个气象生态环境自动观测站中,调出了一连串的监测数据,看着每隔5分钟就更新一次的负氧离子指数露出了笑容。“这座站运行了2个多月,连续的监测数据表明这里的生态环境优良。”龚伟说的这座观测站,就建在安吉县天荒坪镇的余村村。

  天蓝走白云、竹海翻绿浪,如今的余村是一派美好的新风景。然而在10多年前,这里还是尘土飞扬的“石头村”。

  为了找寻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新路径,余村与过去的发展模式决裂。关停、治理、保护……一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乡土重塑,让余村的山更青、水更绿、环境更优美。

  割舍不能承受之重

  千里迢迢随团来学习的王海莲,站在余村文化礼堂内一组环境对比照前出了神。作为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外沟门乡曹窝铺村的村民代表,她想把余村绿色发展经“取”回同样是山村的家乡。“这里原来是水泥厂啊?照片里灰灰的景象没见着啊?”王海莲惊讶。

  王海莲口中的水泥厂,就消失在余村的关停整治行动中。“水泥厂以前就在村口,当时粉尘污染很大,附近的毛竹林都枯了。”村民张小根原来是村里矿山的拖拉机手,“矿山和水泥厂关了后,山林又活过来了。”

  2003年起,余村通过民主决策,对村内的矿山、水泥厂等进行关停整治,上世纪80年代在村里兴起的这条产业链开始被抛弃。

  事实上,这一产业曾让余村荣光过:全县第一个有线电视村、第一个有水泥路的村、第一个通自来水的村……“上世纪90年代,村里每天能从矿山进账1万元,是响当当的全县首富村。”村里老会计王月仙说。“这钱是血淋淋的。不仅环境被破坏,村民得病的也不少。”村委会主任俞小平说,“我们要学会放弃,要学会选择。 ”关停矿山和水泥厂后,村里还将中心村有污染的企业全部“驱赶”了,一家不留。

  村民小组长赵水根参与了当年民主决策。他回忆说:“当时的会上,村民小组长、老党员和村民代表等一致通过了关停整治决定。”这位曾在矿山当过炮工的村民,后来转行办起竹筷加工厂,但为了响应全村深度保护水环境的倡导,把厂也关了,改造成了民宿。“作为一个余村人,现在保护环境是我们的头等大事。”赵水根说。


  唤回绿水青山之美

  四川、江西、河南……村民朱凤琴望着一拨拨从全国甚至国外前来观光的团队笑得乐呵呵:“每天早上8点多,村里的外地车就多起来喽。”朱凤琴告诉记者,余村变美了,村里的民宿生意也跟着旺。

  如今,余村再也不是过去的旧模样。为了唤回绿水青山之美,余村人在解决好此前环境之伤历史遗留问题的同时,又全力做好村庄环境的“颜值升级”。

  矿山、水泥厂关停了,留下的伤痕如何抚平?

  原冷水洞矿山负责人汪苗青带着记者参观了他的“老地方”。现如今,这座矿山已成为矿山遗址公园。老汪说:“其它2座矿山都复绿了,这座保留了下来,村里用这种封存的方式警示后人,同时也涵养了全村水源地——冷水洞水库。以前从矿山流下的水都有沙石,溪里没活物,现在鱼虾都回来了。”

  当年的水泥厂是一片灰白之地,厂子拆除后变成了百亩花海。“这片花海现在是我们田园观光片区的核心。”村干部陈思思说,余村复绿、复垦、建公园,把环境之伤“医”好后,开始着手全域环境提升,在全村4.86平方公里规划了生态旅游、美丽宜居和田园观光三大片区,目标是全村成为一个5A级景区。

  余村要美出新高度。 10多年来,村里先后投入数千万元用于基础建设和环境提升。“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五水共治”……一系列有力有效的举措,让余村更美了。

  村里的老书记鲍新民说,为了治水,余村和浙江大学合作建了国内首条技术成熟的CW氧化沟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昔日开山毁林的村庄,如今增加了6处共9000平方米的绿地和2.5公里的绿化带。为了治理山体白化,余村人还退墓还林,先后拆除、搬迁墓穴40余处……

  寸山青、滴水净、无违建、零污染、靓美景。面对余村新颜, 72岁的村民陈长法开心得不得了:“有生之年还能看到我们这个‘矿村’变样,真好!”

  守护山村生态之果

  今年,余村冷水洞水库发现了一条50多斤的青鱼。说起这桩趣事,已是花甲之年的村民汤惠根高兴地说:“没想到4年多前大家捐钱放流的鱼苗长得这么大了,说明我们余村的环境好啊!今年我们还要再放一批。”

  为了保护水源地, 10多位像老汤一样的村民自掏腰包为水库增殖放流,至今已经投入了近万元。“我老爸也加入了这个队伍,带着我一块捐了。”俞小平笑着说。

  为了保护村庄环境,余村人连猪都不养了。当年的养猪大户王志明响应村里的号召,放弃了几十年的养殖行当,转行加入了村里的建筑队。“现在村里水环境治理得好,自来水源头都在村里,只要不浪费都不收钱,不养就不养吧!”王志明说。

  经历了产业割舍、环境疗伤、村庄美颜的余村人逐渐形成了保护生态的自觉,更加珍惜生态治理的成果。近年来,村里通过引入第三方企业,用专业化的方式对全村的林场、村庄环境进行打理,实现了环境的长效保护。

  村民赵社民原本是矿山的拖拉机手,现在是天荒坪林业服务总公司余村林场一名护林员。老赵和同事每天都要上山工作,看护余村5000多亩的毛竹山。“现在山上不让打草甘膦,保护环境啊。毛竹要按年份排序砍伐,竹梢也要定期修割。这些我们都得管好。”赵社民说。

  64岁的村民阮德琴年轻时是水泥厂工人,后来出村打工,现在又回村里发挥余热。虽然年迈,但她还是乐呵呵地当起丹霞物业公司保洁员,参与村里环境的日常清扫。“以前晒个被子要拍2分钟才能掸掉灰尘,现在干净多了。我的工作就是保持这一切。”阮阿姨说。

  村党支部书记潘文革说:“余村的绿水青山来之不易,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把它保护好、经营好,把余村打造成一幅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画卷。”


  村民俞忠华感言:


  余村变美了,和以前的环境比真是翻天覆地。以前是一块块石头往村外运,现在是一拨拨游客到村里来。不仅是这样,就连我们村的年轻人都从外头回来发展了。这说明我们余村有魅力了,有吸引力了,这些变化都是因为我们村的生态环境变好了。我们当年关闭矿山、水泥厂的决定是对的,保护好这份生态环境,我们才能无愧子孙后代。我把竹筷加工厂关了,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我们村的环境。现在,我在村里办起了民宿,绿水青山就是我的“活招牌”,我和我的邻居们会更好地保护它们。

标签:矿山;水泥厂;村民;绿水青山;生态环境;毛竹;王海;村民小组长;保护环境;村民代表责任编辑:季建荣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