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环保频道 > 即时报 正文

从“靠山吃山”变成“养山富山”,“两山”理念为余村重新找回了发展的脉动

破茧成蝶绘锦绣

发布时间:2017-12-07 09:07:44 来源:湖州日报 记者 沈振建 韩刚 俞乐斌

  冬日的暖阳总是迟来一些。不过对于汪苗青来说,一年四季,每天一到早晨七点,都要准时出门。

  今年57岁的老汪,是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5000亩毛竹林的护林员。巡山、育苗、组织采伐……对于每一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从不怠慢。

  曾经吃了19年“石头饭”,如今成了“养山人”。老汪反差极大的角色转换,实际上就是余村发展路径的一个缩影。

  从“靠山吃山”变成“养山富山”,因为“两山”理念,余村破茧成蝶重新找回了发展的脉动,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舍弃的300万又回来了

  发展理念,对于一个小山村来说,事关命运转折。“上世纪80年代,我们村的集体收入就有300万元,一度名列全县之首。”今年72岁、曾经担任过村主任的陈长法说。作为当时安吉县最大的石灰岩开采区,余村的“石头经济”红红火火,村里9成以上劳动力围着石头转。

  当年的汪苗青与村里其他年轻人一样,早早吃上了“石头饭”,领上了一个月1000多元的高工资,“和周边村相比,我们都是高收入。电视机、电冰箱这些大家电,都是我们先用上的。 ”

  但是村民们过得并不安乐。因为开矿,村庄常年笼罩在烟尘中,连百年银杏树也不结果了。村民们不敢开窗、无处晾衣,甚至还因开矿造成生产事故致死致残……

  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值不值?大多数村民的回答是:不值!

  从2003年起,余村陆续关闭了矿山和水泥厂。那年汪苗青42岁。虽然有些沮丧,但是他明白,这一天迟早会来临。

  矿山关停使得村里经济发展一度停滞,村集体年收入一下缩水到20多万元。汪苗青也与一些村民一样,外出务工。

  小山村如何另辟蹊径,找回自己的发展脉搏?“把绿水青山保护起来,也可以变成金山银山。”村支部书记潘文革说:“是‘两山’理念,让我们找到了重生的路径。”

  关闭石矿、育林复绿,让余村的绿色逐渐回归。与此同时,发展机遇也开始来临。

  村民胡加兴曾是一名开矿车的司机,从矿山下岗后接触到了漂流。2008年,他在村里搞起漂流,没曾想,第一年就吸引游客1.5万人次,投入成本差不多就赚了回来。这几年,胡加兴的漂流生意越做越大,今年接待游客已达到了6万多人次。

  和胡加兴一样,靠着慢慢复原的绿水青山,余村坚持绿色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成果越来越显现。去年,依靠以休闲旅游产业为主的绿色产业,余村村集体收入回升到了380万元。

  从300万元到20多万元,再到380万元,余村村集体收入划出了一条漂亮的U形曲线。

  整村打造一个风景区

  行走在余村,远处青山云雾缭绕,近处小溪清澈见底。沿着余村溪溯流而上,荷花山漂流欢笑满谷,农家乐、民宿游客盈门……“我是第一次来,感觉环境特别好,空气也清新,不愧为‘两山’理念的诞生地。”记者近日在余村采访时,遇到了来自浙江工商大学的教师李莹冰和她的同事们,对于余村优美的生态环境,她们赞叹不已。“我们村之所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做精规划是基础。”余村村主任俞小平说, 10多年来,余村在“两山”理念的引领下,坚定不移地实施村庄规划,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余村村庄规划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受种种限制,规划的道路窄小、功能单一、基础设施落后。从今年起,余村根据县域布局的新要求,将村庄功能分区作了调整提升,形成了生态旅游区、美丽宜居区、田园观光区以及环村绿道的“三区一环”格局。俞小平说:“我们以国家5A景区定位纳入总体规划中,科学布局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着力打造一个开放式的村域大景区。”

  规划的调整,让余村赢得了发展空间,更赢得了发展人气。这个仅有1000多人口的小山村,去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000多万元。

  看到村里重新有了发展的机会,一些在外务工的村民也纷纷选择回乡创业。胡青法和李庆夫妇在外闯荡了11年,去年决定回来做民宿。“现在家乡这么好的生态环境,名气越来越大,能搭上这班发展快车,我们没半点犹豫。”李庆说。

  眼下,投入了夫妻俩全部家当的民宿已经装修完毕,虽然还没有正式对外营业,但是已经有上海、杭州的游客前来预订。

  在胡青法夫妇回来之前,汪苗青已经回来5年了。天荒坪林业公司承包了村里5000亩毛竹山,占到全村总量的9成,在不破坏生态的基础上发展林下经济。“当时要找一个熟悉村里情况、又有责任心的人来照看,有人推荐了我。”老汪说,“他们找到我,我当场就答应了。这是好事,不计报酬也要做。”

  奏响富裕和谐交响曲

  傍晚时分,抱着未满周岁的孙女在夕阳下散步,这是村民赵水根每天最幸福的时候。

  今年55岁的他在矿山上炸过石头,也曾经是村里最大的“竹筷子”老板。不过能让他真正安心的,还是现在的生活。

  2015年,他带头关掉了“竹筷子”加工厂,开始投资民宿。去年7月1日,他的民宿开业,算一下这一年多也有20万元收入,“虽然没有办厂赚得多,但是现在干的是生态产业,未来肯定还要好。”

  因为践行“两山”理念,近几年余村村民人均收入每年都在涨,去年达到了35895元,比全县平均高出了10418元。

  口袋富了,村民的文明素质也更高了。

  今年66岁的王兰娇,就住在环村绿道边上,平常家门口来来去去的参观者络绎不绝。“有时候看到掉落的垃圾,一定会去捡起来放进垃圾桶。你看,我们的家园现在干净漂亮,人人都有责任维护好。”王兰娇告诉记者,村里每月都会组织村民参加垃圾分类、消防知识、疾病预防等宣传普及活动,提升科学素养和安全意识,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村妇女主任张苗芳介绍说,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乡风文明实践活动在余村常年开展,村里还有120余人的各类志愿者。

  在余村社会治理综合指挥室,记者看到了一块醒目的电子屏幕,上面显示着余村各个重要路段、区域的实时状况,无论是水库、工业区,还是文体广场、居民小区,一切尽入眼底。“我们村不仅环境好,社会治安也是一流水平。”村监委主任李辉自豪地说, 12年来,余村未发生一起刑事案件,每年村里的矛盾纠纷也只有10余起。

  今年11月17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潘文革代表乡亲们参加了表彰大会,捧回了全国文明村镇的奖牌。

  望着眼前满山绿意正浓的毛竹林,汪苗青告诉记者,只要还走得动,就会一直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


  村民方伯民感言:


  现在我们余村人说起余村,都带“我们”两字,虽然只加了两个字,但透露出浓浓的自豪感。从以前的“灰蒙蒙”,到现在的“绿富美”,变化太大了。一个“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的村,硬是关了矿山,又停了水泥厂。如今能走绿色发展的路,当时还真想不到,要是还像过去那样,天是灰的,地是灰的,连水都是一股泥土味,钱再多也称不上美好。这些事实表明,我们村已经从绿水青山里找到了金山银山。

标签:村民;绿水青山;矿山;集体收入;金山银山;理念;毛竹;游客;石头;漂流责任编辑:季建荣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