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经开区在高质量推进垃圾分类总体工作的同时,立足实际,精准施策,通过规划建设生鲜垃圾处理站,有效了解决嘉兴市水果市场、蔬菜市场两大专业市场果蔬生鲜垃圾处理问题。促进垃圾减量,推动绿色低碳生活。
基本情况
嘉兴市水果市场和蔬菜市场是全国交易量最大的两大专业市场之一,日产生生鲜垃圾量高达35-80吨,一直以来是按照其他垃圾通道运送至嘉兴市垃圾焚烧厂进行焚烧处理的,但由于生鲜垃圾含水量极高,在焚烧时需要消耗大量热量,不仅导致燃烧效率下降,也因炉温下降二恶因产生极具增加,极易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经开区先后投入2500万元,设计处理能力达到50吨/日生鲜垃圾处理站。夯实了源头减量基础,提升了分类新高度。
主要做法和成效
为从前端“破题”,源头“破局”,根据省分类办提出的“大分类”概念,易腐垃圾必须分类处置,此项目通过市、区两级近10个部门通力合作。市、区两级财政部门提供资金补助保障;市、区建设部门进行前期规划布局、整体设计;经开区经投集团、市环卫处分别负责前期土建和后期设备投入;经开区环保部门守牢环保底线,为减量站环评审批出谋划策,经开区分类办作为协调各个部门,打通堵点、解决难点、连接断点。
全省最大的生鲜垃圾处理站已运行24个月,已处理生鲜垃圾超5600吨,产生有机肥料约1167吨,有效处理率达80%,处理能力全省最大。先后接待台州、平湖等兄弟城市近500人次的参观考察,相关经验介绍荣登市委内刊,得到多位市领导的高度肯定与点赞。
嘉兴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高玲慧莅临减量站调研垃圾分类工作
特色亮点
全省最大生鲜垃圾处理站。减量站现日处理能力35吨,减量站二期设备全部投入使用后,日处理能力可达50吨,设计年处理能力可高达近2万吨。处理能力全省最大。同时,该处理站还设置了宣传教育区、参观通道等区域,增强群众的现场感和参与性,以“工业旅游”的模式,引导群众共同参与垃圾分类工作,提升处理站的社会综合效应。一年来,先后接待周边县市区超500人次的参观、考察。
设置宣教区增强群众参与感
周边县市区参观、考察超500人次
全省首创“零土地”项目建设。该处理站选址于天佑大桥下,充分利用桥下空间,真正实现土地资源的“零占用”,节省下建设用地约20亩的土地。在布局上,区域内形成回形环路,满足垃圾车通行和消防要求,垃圾处理车间依次布局,实现垃圾处理高效流转。
充分利用桥下空间,节约用地近20亩
全省首创“零烟囱”处理技术。引进生物滤池技术,首创采用“零烟囱”处理方式,以绿化生物池处理“黑科技”助推生鲜垃圾处理,取消20多米的烟囱,垃圾焚烧后产生的废气统一收集入池。生物处理后产生的污水,统一收集后接管汇入污水处理车间,经处理后达标排放到桐乡大道市政污水管网,实现闭环运行,较好避免了传统转运处理方式下废气、废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零烟囱”处理方式
全省首创“非盈利”运行模式。该项目由政府及市场经营方为主导,引入当地环卫企业,首创非盈利垃圾处理运营模式。处置过程中产生的有机肥可由经开区内居民和企业预约自取,用于园林花木种植;剩余的有机肥交由签约的生物肥料公司处理,用于蔬菜、葡萄、果树、园林绿化有机肥的开发。该处理站投入运营以来,先后产生了1167吨有机肥料,其中30%由居民和企业预约自取,70%用作有机肥的开发。实现政府、市场、商户互利共赢,开创垃圾分类处置运营新模式,为全市生鲜市场垃圾处置提供范例蓝本。
进料口准备开始生鲜减量
减量流程图
推广的适宜条件
区域内有大型生鲜市场,可就近在市场周边设置减量站,缩短运输距离,实现就地减量。设备吨位可根据每天产生易腐垃圾量进行测算。为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趋于平衡。建议生鲜垃圾日均产生量达到10吨及以上,可考虑进行建立减量站。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