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环保频道  正文

宁波江北实验小学:北燕影响力,分类知行总动员

发布时间: 2023-04-25 14:05:38 来源:

  “给校长的三封信”是江北实验小学垃圾分类的起点,早在2014年三名同学接触社区垃圾分类后,联名给自己的校长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孩子们在社区接触了垃圾分类后,希望校园里也能像社区一样开展垃圾分类,让同学们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

  从2014年起,垃圾分类与江北实验的北燕学子们就一起创造着共同的绿色环保回忆。从2014年“与科技同行,共创绿色校园”,2015年“环保小卫士行动”、2016年“分类主题知识竞赛”到2017年“垃圾分类齐行动,变废为宝”、2018年“开学求知路——分类我能行”、2019年参与设计首套中小学分类课程、2020年“分类研学之旅”。每一步的德育教育与垃圾分类完美契合。

  江北区实验小校领导高度重视“垃圾分类”工作,由校长室牵头,校长亲自出任组长,多次召开行政会议,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讨论制定了《江北区实验小学垃圾分类实施工作方案》,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并在第一时间根据垃圾分类示范校的“创建标准”,逐条细化工作要求,制定了每月目标,力求“月月有事做,事事往细做。”为实现硬件、软件双管齐下、迅速铺开的效果,后勤处在方案制定后的第一周就将学校户外区域的垃圾桶全部换成4色分类垃圾桶,把教室和办公室一律换成双色分类垃圾桶。德育处在学校最显眼的进门处,宣传窗,以及学生上学的必经之路崇德大厅中,设计放置了生动可爱的卡通形象垃圾桶、垃圾行事历等宣传材料,长期帮助学生对分类知识“温故知新”。

  针对德育教育中学生不会分类、兴趣不足怎么办?学生时常遗忘,习惯难以养成怎么办?学生离开学校就不肯分类怎么办?三大问题,经过摸索,找到了行之有效的措施。

  知识普及先行,创意改造硬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垃圾分类德育学习要让学生有足够的内驱力,实现“破冰”,必然需要“造声势”、“有创意”、“够吸引”。一是“小蚁哥”进教室,营造“垃圾分类”氛围。学校在东校区每个班级的教室走廊墙面上安装了“风采展板”,并设立“垃圾分类专栏”用于将学生的垃圾分类作品进行呈现,32个班级的作品连绵不断,成为随时随地环境育人,强化分类意识的阵地。二是大小课堂齐进行,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定期邀请过市区垃圾分类办进校园带来“垃圾分类”大讲堂。组织开展全校学生垃圾分类知识问答竞赛,自主设计出卷,对全体学生的“垃圾分类”能力进行了大阅兵,并评选出“班级分类小达人”进行奖励。从2018年学年起,开学第一天学校都举行“开学求知之路”系列活动,所有报道新生均需参与“垃圾分类我能行”过关赢奖品活动,也预示着从这一天起,垃圾分类的德育教育已经开始。三是采纳学生创意,改造学校垃圾房。“孩子们的创意是最值得被珍视的。”在江北实验小学有一座别出心裁的垃圾房。学校开办创意垃圾房设计大赛,由学生自己画出心中最满意的垃圾房,并由全校学生投票选出“最佳设计奖”作品被学校采纳作为分类垃圾房的改造设计图,最终真正地呈现在校园里。将垃圾投入到自己设计的垃圾房里,这种发自内心的乐意是任何布置任务式的指令无法比拟的,让学生真正成为分类主人翁。

  日常德育在线,强化分类意识

  一是研学分类,我们的“践行礼”。垃圾分类研学课程是江北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最期待的课程。在这一周的时间里学生们都在与环保与分类打着交道,在主题班会课上,班主任老师通过讲解地球日益面临的环境问题,介绍分类的重要意义,学生力所能及的垃圾分类推广办法,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科学老师通过一节精妙的科学课,让同学们从科学的视角了解到垃圾混投的危害,养成环保习惯;一张张充满创意的环保手抄报在美术课堂上肆意飞扬。这一节节课程最终都走向分类研学的实践体验基地,学生们在垃圾分类末端处置场所里能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分类带来的巨大能量,并将这一周的所学所感都记录在课程体验和周末社区分类实践中。从各个视角带领同学们全方位从‘知’到‘行’去真正感受分类的意义。二是线上微课,我们的“创设行”。学校大队辅导员罗宁老师参与了江北区设计的首套全市中小学生垃圾分类微课程。《分类我时尚》是江北区分类办联合江北区教育局设计的全市首套中小学垃圾分类系列微课程,一共有8节,其中每节微课堂会通过游戏、实验、走访、课本剧、动手制作、课外实践、参观考察、户外宣传等形式进行,培养学生垃圾分类,践行环保的意识。课程内容除了基本的垃圾分类,还涵盖垃圾的产生、垃圾的源头减量、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置等环节。该课程已在在宁波市智慧教育平台甬上云校的“江北公开课”栏目里上线。三是自我监督,分类的“主人翁”。当“垃圾分类”的习惯逐渐在学生心中养成之后,学校德育处趁热打铁,修改完善相应的监管机制和评价方法。大队部修改学生值周岗位职责,新增“垃圾分类监督岗”之后又通过网上自主报名的方式招募了多名“崇德小义工”,每周1轮每天1次检查各个教室中的垃圾投放情况。监督岗和小义工的记录纳入每周“最佳崇德中队”的评比中,如此一来,“垃圾分类”从政治任务转变为德育抓手,帮助学生真正实现了“自理自律”、社会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

  德育任务加持,假期身体力行

  一是社区实践,分类有我。每年的3月,“小手牵大手,分类跟我走”活动在“学雷锋日”如期而至,全校学生都会和家长、同学一起去社区清理卫生捡拾垃圾,去人员集中的公共场所分发垃圾分类传单、海报。之后,学校还与宁波大学学生会积极联系,在校内成立了“环保小脚丫”、“公益蒲公英”两支魅力中队与宁大志愿者结对,形成“高校+中小学1+1”教育模式,在校内外长期致力于垃圾分类的宣讲和知识普及活动。为力求最大限度地将“分类意识”根植到学生心中。二是活动体验,参与有我。学校积极组织开展垃圾分类手抄报、征文、微视频比赛,保证“垃圾分类”这4个字高频地出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每时每刻。在全市首届“我就是影响力”评比中,学校适时举办“北燕影响力,分类有创意”作品征集活动,由孩子们自行拍摄精彩纷呈的分类视频,无限的创意,精美的制作,引来社会的广泛好评,其中6个视频还被甬派制作成了独家报道,成为“垃圾分类”网红。三是定制作业,思考有我。在寒假特别作业中,大队部为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定制了3份不同的垃圾分类作业。1年级制作垃圾分类标签,2-4年级制作垃圾分类“金点子”卡,5-6年级撰写垃圾分类调查报告,调查所在社区的垃圾分类情况,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为家庭和社区的分类出谋划策。除了假期特别作业外,每年暑假,全体五年级学生都会参加江北区教育局组织的“日新少年”小义工活动,一部分学生走进周边社区做垃圾分类引导员,入户分发“垃圾分类”宣传单,为老年人讲解分类知识。另一部分学生走进幼儿园,争当“垃圾分类”小导师,为更小的小朋友传授垃圾分类的知识,实现扶老携幼齐分类,“小手牵大手,辐射周边人”的效果。

  而今在江北实验小学,从学生创意垃圾房设计、校园分类督导队伍、分类短视频拍摄到设计宁波市首套中小学垃圾分类系列微课程,学习生活垃圾分类已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普及和习惯的养成,俨然蜕变成为同学们的人文素养必修课。知识普及先行、日常德育在线“月月分类有活动”到假期身体力行,形成了从“知”到“行”的全方位校园分类总动员。

标签: 垃圾分类;垃圾房;实验小学;垃圾;德育 责任编辑: 庞世豪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