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省公布了上半年“五水共治”、“河长制”重点任务及项目进展情况。这份治水年中成绩单十分亮眼:1月至6月,全省221个省控断面无劣V类,Ⅰ至Ⅲ类水质断面占比达82.8%,同比上升1.8个百分点;列入国家“水十条”任务的断面和饮用水水源水质基本达到年度考核目标,全省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今年上半年,全省各地克服降雨较少等客观因素影响,着力建设“污水零直排区”,强化治水护水长效机制,进一步减少源头污染,巩固治水剿劣成果。一批具有诗画江南韵味的美丽河湖风姿显露。
污水零直排 水体更清澈
经过全面剿灭劣V类水等战役,去年全省劣水基本得到消除。今年浙江攻坚治水不停步,各地差水比重明显减少,I至III类好水占比明显提升,水质实现由差到优的跃升。上半年,椒江岩头闸、余杭保障桥、海曙庙桥头、乐清七里港等23个省、市、县控断面水质从V类提升到了IV类。
这些断面主要集中在人口稠密,企业众多的发达地区。过去,它们是剿灭劣V类水的老大难,如今水质却持续向好。这与全省开展的“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密不可分,这是巩固提升治水成效,改善城乡环境面貌,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
“污水零直排直抵水污染治理的核心,主要是通过源头控污,对污水纳管、经统一收集、处理达标后排放到外环境。”省治水办(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原本无处可去,汇入河道的各类污水,现在得到高标准处理后,反而能补充内河水网”。
在义乌,每天有14.5万吨基本到达IV类水标准的污水处理厂尾水,进入内河水网,激活河道水系,提升城市颜值,年供水量相当于一座小型水库。曾经最为脏乱的苏溪镇,经过“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源头污水得到纳管收集。沿河几乎难以找到一个有污水的排放口,过去,当地百姓反映强烈的大陈江等主要河流的水质从劣V类,已提升到III类。
截止目前,全省已建成生活小区类“污水零直排区”42个、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5个、镇(街道)“污水零直排区”1个。截污纳管是建设污水零直排区的基础,今年上半年,全省铺设城镇污水管网1650公里,完成了82.4%的年度任务,管网雨污分流改造357.8公里。同时,有129家涉水地方特色重点行业规模企业得到整治,900余家养殖场集粪棚做了改造。
源头治污带来水流清清,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成效初显。上半年,全省列入国家“水十条”任务的断面和饮用水水源水质基本达到年度考核目标,其中包含了99个地表水断面、5个入海河流断面、21个开展监测的地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大江大河中,除京杭运河存在轻度污染外,钱塘江、瓯江、曹娥江、苕溪、飞云江总体水质状况为优。
提升重长效 河湖更美丽
从浊到清,由净到美。通过生态修复,整治提升,越来越多的美丽河湖在家门口涌现。今年上半年,有127条河道、10个湖泊按照“安全流畅、生态健康、水清景美、人文彰显、管护高效、人水和谐”的标准列入了美丽河湖建设名录。
在余杭径山,清澈的北苕溪从花海茶园间潺潺流过。两岸舒适的骑行步道,让游客追随着“茶圣”陆羽的足迹,在青山绿水间寻访古老的禅茶文化。
“在美丽河湖提升创建过程中,不求一时美,力争一直美。河道在生态修复中维持自然风貌,景观营造也不破坏自然美。”径山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北苕溪已经成为串起五大景点的文化旅游长廊,成为了乡村旅游的新增长点。
浙北江南诗画水乡、浙西秀丽河川公园、浙东滨海魅力水城、浙中锦绣生态廊道、海岛风情花园,美丽河湖成为大花园建设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今年上半年,全省河道综合治理投资近20亿元,整治修复河道338.2公里。河道清淤5483万方,耗资19.5亿元。同时,增效扩容改造及生态修复农村水电站74座。
河湖治理并非一蹴而就,极易出现反复。为巩固治水成果,今年省治水办(河长办)建立长效巩固机制,开展了“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一月一提醒”、“一月一考评”督查行动。“督”在日常,“考”在平时,变年终考核为过程考评,督促各地严防水污染反弹。
河湖美不美,河(湖)长是第一责任人。上半年,我省对河(湖)长制实施标准化的管理,累计完成河道管理范围划界7414公里。并在此基础上,梳理了河湖长的设置,调整完善、重新设立各级河湖长62067人。河道怎么治,河湖怎么管,全省33801份一河一(湖)已有信息化平台归档记录,确保河湖整理的长效性和延续性。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