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环保频道 > 即时报 正文

美丽蜕变的移民新村

发布时间:2018-08-23 09:25:56 来源:衢州日报 记者 胡宗仁 通讯员 刘静

  昔日低矮的泥墙房不见了,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幢幢漂亮的楼房;曾经的两个臭水塘,如今“变身”景观塘,成了村民纳凉的好去处;一幢原先脏乱差的闲置危房,已经改建成民俗展示馆。8月21日,记者来到龙游县溪口镇大沃口村,看到的是一个美丽蜕变的移民新村。

  “40年,我们建成了一个美丽乡村。”大沃口村支书胡新贤介绍,大沃口村是新安江移民村,1961年6月,由原淳安县进贤乡河坑村和育村迁至龙游后合并而成。全村184户、518人,有3个自然村,山林1200亩,农田361亩。

  “移民村资源匮乏,以前日子过得相当艰苦。”上世纪六十年代,胡新贤一家八口人挤在两间低矮的泥墙房里,由于家中正劳力少,生产队分的稻谷少,一家人经常吃不饱。

  “幸亏我父亲能干,他是个木匠,分田到户后成立了一个建筑队,替农户建房赚到钱,家中条件就好起来了。”胡新贤回忆,他大哥成家,父亲把老房子分给大哥,带着二哥、胡新贤,另外造了5间泥瓦房。到了1989年,他们把泥瓦房拆了,新建了一幢5间的三层楼房。

  胡新贤是1966年出生的,18岁开始搞建筑施工,一直做到36岁。“26岁到36岁,这10年我组建了一支建筑队承包工程,每年收入有十几万元,生活条件就更好了。不仅吃得饱,还讲究吃好。”

  大沃口村的村民大多姓徐。“刚移民到这里的时候,我的爷爷奶奶住在当地农户家里,等到低矮的泥墙房建成才搬进自己家。”56岁的村民主任徐三兴告诉记者,小时候,家里条件差,生活艰辛,一家人在泥墙房住了27年。

  “改革开放后,村民收入高了,生活条件也变好了。”徐三兴学会了泥工活,从20岁外出做泥工,一直干到33岁。有了收入,到1989年,他建起一幢4间的二层楼房,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徐三兴当了17年村民主任。“以前,干部主要抓计划生育、叫农户交农业税。”徐三兴说,后来国家不仅免除了农业税,种粮还有补贴,真正减轻了农民负担。

  “40年,村庄变美了,村民过上了甜美幸福的日子,与以前比是天壤之别。”一旁的村干部徐培荣告诉记者,移民时,他才8岁。读初三时,他父亲生病,当班长的徐培荣虽然成绩优秀,却因为家贫只好放弃了学业。“我到生产队干活,先是拿3分工分,等熟练掌握了耕田、种稻的技术,才拿8分、10分的工分。”改革开放后,徐培荣勤劳致富,于1995年拆了破旧的泥墙房建了幢三层楼房。如今,他儿子大学毕业在杭州上班,月收入近2万元。

  徐培荣当了30年的村干部,对村庄的变化最有体会。先前的大沃口村破败脏乱,让不少人“闻”而却步。“曾经有18年未发展党员,村党支部涣散,是个后进村。”徐培荣说,到了2002年,胡新贤当选村支书后,才渐渐变好、变先进了。多年来,胡新贤以党建促发展,做通老干部、老党员工作,吸收有志青年加入,摒弃移民前的老村庄观念,形成现有大沃口村集体观念,提升凝聚力。

  大沃口村共有3个水塘,其中2个分别在两个自然村中央,因为无人管理,水塘变成了垃圾塘,臭气冲天。2014年,胡新贤带领村“两委”干部争取上级扶持,完成了水塘整治、路面硬化等一系列村庄美化工程。先后清运垃圾8吨多,配置12个垃圾投放点,发放344个垃圾桶,近万个清洁垃圾袋……道路硬化、河塘整治,居家养老工程、休闲广场和文化礼堂等样样建起来,大沃口真正成了美丽乡村。

  “现在,我儿子回家,轿车直接开到家门口,出行十分方便。”徐培荣说,村民变富裕了,村庄变美了,村里还拿到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市级文明村、省十佳移民村等荣誉称号。

  挖掘移民文化与生态资源,谋取新发展。记者看到,昔日一个破旧仓库,已经改建成民俗展示馆,里面展示着大沃口村人祖辈留下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民俗文化遗产。胡新贤告诉记者,下一步,村里还打算挖掘村里的温泉、矿石等资源,将其与移民风俗、移民饮食文化结合,发展乡村文化旅游,让村民吃上生态饭。

标签:沃口村;胡新贤;泥墙;村民;水塘责任编辑:陈婷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