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环保频道 > 原创 正文

“三生共赢”绘“网红”美村 临安让“两山”理论落地生花

发布时间:2019-06-29 10:27:40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陈秋杰

  浙江在线6月2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陈秋杰)临安作为“杭州的第十区”,坐拥钱塘江、太湖两大水系源头,天目山、清凉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青山湖国家级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81.93%,是杭嘉湖地区的优质水源供给地和浙西北地区的主要生态屏障。

  而“天生丽质”的临安人却从不“吃老本”,近20年来他们逐渐摸索出了一条“三生共赢”的美丽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为“两山”理论实践写下了属于临安的独特解答。

  红叶梯田云海“刷爆”小红书

  “深闺美人”指南村的“网红之路”

  打开各大手机app搜索临安指南村,两千余条相关游玩攻略涌现。在网友的图片分享中,春观油菜、夏赏荷花、秋看红叶、冬享白雪,指南村的四季均堪称惊艳,几乎没有什么旅游“空窗期”。

  谁能想到如今的“网红”美村几年前仅仅是个藏在深山不为人知的传统农业村,由于交通不便,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发展,按当地人的说法“都没有姑娘愿意嫁到指南村里来”。

  朱红萍是个土生土长的指南村人,也是村里的宣传文化员,她亲眼见证了这几年指南村翻天覆地的变化。

b05c159af762c84b9de84eaecd111b5.jpg

在指南村家风馆内,朱红萍向记者介绍村庄概况

  “我们村海拔500余米,有着2000多年历史,村里的古树、古姓、古道、古井、古墓、古宅、古塘并称‘七古’都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2012年指南村开始了美丽乡村精品村的建设,我们将村里的特色民俗活动‘太平灯’恢复起来,并将指南的人文、历史挖掘整理,全部展示在指南村的文化礼堂中。”朱红萍带着记者走进村落,白墙黑瓦的古村落经过修缮,保存完好,村中的石板路保持了曾经原生态的模样,乡间风情恬静悠闲,不禁让人赞叹“美得有个性”!

  2015年,指南村被列入了杭州首批特色小镇建设项目名单,同年11月17日,“红叶指南”特色小镇开门迎客,这个鲜为人知的深山古村摇身一变成为了临安美丽乡村建设的又一张“金名片”。

ace4288a61d545f797d55dbb7e09d52.jpg

雨后日暮的指南村“仙气十足”

  “2015年的这200多天是指南村变化最大的一段时间,当时全村都进行了整体规划,电线全部实行‘上改下’,为更好地呈现山乡美景,共有8幢房屋进行了降层,83幢房屋实施了外立面改造,同时村庄还开展了庭院整治、古宅收购、路灯改造、道路拓宽等工作,并流转了200余亩梯田用于打造四季景观。”朱红萍带着记者来到了观景平台上,梯田里水稻的种植工作已经完成,很快这里郁郁葱葱的水稻景观又将成为游人朋友圈九宫格中晒的美图。

  而对于指南村村民来说,古村美景不仅仅带来了游人,更是为他们带来了全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收入结构。

  “原本村里穷,大家也想不到赚钱的法子,年轻人都喜欢往外跑,现在不一样了,好多大学生毕业回到家乡创业,做民宿、办农家乐。”罗云妍是指南村“云栖枫林”民宿的女主人,2017年看到了家乡巨变的她回到了指南村改造老宅:“我本身就很喜欢旅游行业,17年的时候我亲自参与了民宿的设计和施工,好多小物件都是我自己做的,我想给过来住的客人一种回家的感觉。旅游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也有了保护环境的概念,现在村里的垃圾分类、污水处理的意识都很强了。”

  据悉,自2015年以来,村里的农家乐和民宿已从原先的十几家发展到63家,各色小吃店、山货店、手工麻糍店也应运而生,生意异常火爆。在这里,游客不仅能尝到纯天然的山货土味,还能亲自上阵体验小时候手工自制麻糍的互动趣味,可谓看得见风景、记得住乡愁。

  “这几年指南的年游客量平均在30万人次左右,仅农家乐和民宿的收入就在1200余万一年,还不包括山货特产销售的收入。”朱红萍笑着说。尝到“两山”理论实践甜头的指南人用短短四年的时间将绿水青山化为财富,真正实现了生活、生产、生态“三生共赢”的有机平衡。

  据了解,2018年指南村成功创建了临安区“4A级村落景区”和“国家3A级景区",成为了长三角知名的乡村慢生活深度体验目的地。目前村庄也以第三方托管的方式开展旅游运营工作,自2017年起,全村又开始了一系列村落景区项目建设,新增了许多标识标牌,对梯田中的百年古道、古宅进行了修复,新增了两个星级公共卫生间和一个300多平方的观景台,并新建了全长1117米的游步道,进一步提升了村落景区的配套设施,大大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同时也为新一年“国家4A级景区”的申报评选做好准备。

  一馆看遍40余年“白沙变化”

  临安诠释乡村振兴“浙江样板”

  今年3月,太湖源镇白沙村“三生共赢”馆正式开馆。这是一个记录了深山小村40余年点滴发展之路的特殊展览馆,也是临安为乡村振兴这道历史课题书写下的独特解答。

  乡村如何振兴?临安白沙村用“三生共赢”完美诠释,从“卖山头”到“卖山货”再到“卖生态”,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是白沙人几十年摸索出来的宝贵经验。

b6d38e1f4478b4bdc60c0414cdb7546.jpg

郤华毅在“三生共赢”馆中向记者介绍白沙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郤华毅是白沙村的宣传文化员,在他的介绍下,一场跨越40年的乡村振兴历史画卷徐徐展开。“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我们的村民靠国家救济粮生活,一年只能吃上3个月的白米饭,其余的日子得上山砍荒来维持温饱。”郤华毅指着展板上昔日白沙的旧照,当时村里的生活用“伐薪烧碳深山中,两鬓苍苍十指黑”来形容一点儿也不过分。

  1983年,白沙村将山林承包到户,村民急于致富,拿起斧头纷纷上山,卖木头的卖木头,卖木碳的卖木碳,森林覆盖率从91.9%骤降到60.4%,但村民的人均收入只有814元。环境的恶化并没有让“靠山吃山”的村民醒悟过来,最终1988年和1990年的两场暴雨,彻底把白沙人“浇”醒了。

  “当时由于大量山林被砍伐,生态环境恶化,而我们白沙又是一个暴雨中心,连日的强降雨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洪水和泥石流,河道水位猛涨,冲毁了房屋、道路、桥梁,整个村庄一片狼藉。”回忆起白沙村这段惨痛的历史教训,郤华毅表示,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白沙村大力调整优化林业结构,从“卖山头”向 “卖山货”转型,形成了山核桃+笋干竹+茶叶的立体经营模式,通过科学培育,开始卖茶叶、卖笋干、卖山核桃。1996年,白沙村的人均收入达到了3455元。初步实现了小康的村民们尝到了科技兴林的甜头后,就很少到山上乱砍滥伐了。

  1998年,白沙村开发了临安首个生态旅游景点——龙须峡谷(太湖源旅游风景区),运用生态环境开发生态旅游的新思路,开辟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新吃法”。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白沙村已成长为长三角地区名声响亮的生态休闲旅游度假村,目前全村97%劳动力投入了农家乐休闲度假及旅游三产服务行业,目前年接待农家乐住客达31万人次,经营性收入8700万元,占村经济总收入的70%,村民的人均纯收入也达到了6万余元。夏玉云在白沙村当了26年的村书记,亲眼见证了白沙的变化,他说:“过去我们砍树越砍越穷,现在我们是看树越看越富。”

110f87159aae3bb3f1e65f304e8dff2.jpg

鱼乐山房民宿的女主人夏菊萍讲述自家民宿转型升级故事

  由于起步较早,白沙村目前已经开始进行农家乐民宿转型升级,在规模数量上“做减法”,在品质效益上“做加法”。白沙村鱼乐山房民宿的女主人夏菊萍就深有体会:“我是白沙村人,2005年的时候我回到家乡利用老宅做起了农家乐,生意非常红火,但利润不高、每天起早贪黑非常忙碌。”夏菊萍告诉记者,白沙村环境好、客人多,当时农家乐的口碑也起来了,但盈利的方式主要还是靠跑量,每天忙忙碌碌最后把身体都拖垮了。

  2016年12月至2018年9月,夏菊萍花了两年时间、先后投入1000余万元将原先的农家乐改造成了高端民宿,30余间客房也变成了15间以茶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民宿。“原先家里人也都无法理解,但现在我们民宿周末节假日几乎都是爆满的。”夏菊萍告诉记者,转型升级之后,她的民宿成为了不同团体的文化交流中心,人们不再单纯为了美食美景而选择鱼乐山房,越来越多的亲子、团建和文化交流活动在此展开。

  据了解,自2015年起白沙村里成立农家乐协会,制订标准,规范管理,诚信经营,统一宣传,做到了减量不减收的良好效果,全村共创建 14 家省级星级农家乐、17家高端民宿。根据规划,力争到2022年把现有的7000多个床位降到5000个,减轻客流量过大给村庄环境所带的承载压力。

标签:白沙;指南;农家乐;梯田;红叶;红萍;太湖责任编辑:孙璐
相关新闻
生态环境污染投诉请扫二维码 生态环境污染投诉请扫二维码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图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