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建筑垃圾如何处理,一直是城市建设面临的棘手问题。与此同时,快速、粗放的拆建模式,简单、原始的处理方式,导致我国建筑垃圾总体资源化利用率不足10%,仍处于粗放的填埋和堆放阶段。如何处理无处“安放”的建筑垃圾?如何破解建筑垃圾“围城”的窘境?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势在必行。
为此,浙江在线特别推出《建筑垃圾重生记》系列报道,通过调查走访了解我省垃圾资源化利用现状,挖掘各地破解建筑垃圾“围城”的经验办法、展示绿色企业探索循环经济的创新之路。
浙江在线3月3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朱斌)在德清县洛舍镇东衡村附近的废弃矿山,随着一辆辆绿色的工程渣土运输车进进出出,原本高低不平的低洼地,经过多年复垦,逐渐变成了一望无垠的稻田,而这些工程渣土则是来自杭州港谢村渣土中转码头(以下简称“谢村码头”)。
平整复垦后种植水稻的土地
“(工程渣)土,其实也是一种资源!”杭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杭州市城管委”)市容中心市容监管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建筑垃圾,分为工程渣土、废弃泥浆、拆除垃圾、工程垃圾、装修垃圾等五大类,而对其进行资源化循环利用是全省建筑垃圾处置的研究重点。
近年来,随着杭州市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大量建筑垃圾的产生和处置也成了杭州面临的阶段性难题。据该负责人介绍,目前杭州市主城区每年城市建设所产生的工程渣土大约在5000万立方米左右,并且由于城市大规模建设,这种现象可能要持续到2021年。他表示,杭州城管委一直致力于建筑垃圾的消纳创新,并且正在逐步建立一套完备的建筑垃圾常态化监管机制。
打造高标准渣土中转码头
让工程渣土有了“好去处”
记者了解到,目前杭州市共有三个渣土中转码头,其中谢村码头、路河码头已经投入运营,城东码头还在建设中。“谢村码头以高标准建设,已经实现渣土进出的全过程监管,这在全国都是领先的。”该负责人着重向记者介绍了谢村码头的相关运营情况。
谢村码头信息管理中心
谢村码头,是杭州市第一个大型的、现代化的建筑渣土水路中转作业点,2016年由杭州绿农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完成。据了解,该码头占地面积约84亩,使用岸线456m,共设有7个500吨级泊位,其中建筑渣土专用泊位6个,泥浆专用泊位1个。码头业务辐射杭州市的拱墅区、江干区、下城区、西湖区和余杭区,日均吞吐量为建筑渣土6万吨,泥浆1.5万立方米。
该码头还建立了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与杭州市城管委、市交警部门和市港航部门的信息管理平台对接,提供从入场、称重、调度、卸货、计量、追踪等的“一站式”信息化服务。
近年来,杭州市城管委一直聚焦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让工程渣土有了“好去处”。从谢村码头驶出的运输船,目的地主要是德清县洛舍镇,将车上的工程渣土用于当地废弃矿坑的复垦工作。
卫星地图上已经完成回填复垦的区域
从渣土转运到回填复垦,整个过程也是执行严格的环保标准的。建筑渣土和泥浆从工地运出之前,总包方需提供待开发土地的环评报告,确保土地无污染后签订消纳处置合同;工地的渣土、泥浆从开始外运,到中转码头,再下船运至消纳场地,必须要有环保部门认可的第三方环保检测机构对渣土和泥浆留样做检测,并对回填矿区内的土壤、水质做检测,确保整个物流链中用于废矿回填治理的渣土和泥浆都是无毒无害。
“能把废弃矿山治理后变成土地,还能种植水稻的,全国首创!”2015年,全省土地工作会议在德清洛舍镇东衡村举行,国家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张悦、国家国土资源部财务司司长廖永林对此做出重要指示。
逐步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
让建筑垃圾监管“无死角”
杭州市城管委市容中心市容监管科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废弃矿坑的回填来解决工程渣土的消纳问题是一举多赢的做法,但是建筑垃圾的消纳场地缺乏依旧是亟待解决的重点难题。在面对杭州市城市发展所带来的阶段性压力,除了致力于建筑垃圾的消纳创新,杭州市城管委也在强化对于建筑垃圾处置的监管工作。
所有渣土运输车辆信息都在杭州市建筑垃圾综合管控平台实时反馈
在杭州市建筑垃圾综合管控平台上,记者发现,几个主要的渣土中转码头监控影像,所有渣土运输车辆的运行轨迹、运输情况等实时信息均有呈现,建筑垃圾运输的相关行政审批也可实现线上处理。依托该信息平台,杭州市城管委正在逐步建立一套完备的建筑垃圾常态化监管机制。
据了解,该信息平台一期建设开始于2016年,2017年完成二期建设,除了进一步完善建筑垃圾处置过程的监管功能,也在加紧对杭州市各个城区进行全面覆盖。“从无序到有序,从有序到规范,随着杭州城市建设逐渐趋于平稳,我们也在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该负责人表示。
2013年以来,在政府部门的推动下,我省相继开展了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发展研究,杭州也在不断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末端产业的发展。据了解,目前杭州市已经建立大约40个建筑垃圾集中处理的资源化利用点,部分企业已经引进了进口的移动式的建筑垃圾处理设施。
移动式建筑垃圾处理设施
“拆除垃圾不出城”,这是杭州市城管委确立的建筑垃圾处置的目标,而其中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实现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但杭州同时也面临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程度不高、末端产业不发达的现实难题。针对这一难题,该负责人认为首先应该对建筑垃圾的处置进行有效的监管,其次是对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方式进行不断探索,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共同参与 维护家园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