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环保频道 > 即时报  正文

守万顷碧浪 护“海上粮仓”

发布时间: 2023-04-11 11:26:14 来源: 中国环境报电子报 记者 朱智翔 通讯员 陈逸麟 王曈

  茫茫东海,碧波浩荡,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

  因海而生,因海而兴。世代舟山人在两万多平方公里的海域之上经略海洋,构建出绚烂的海洋文明。

  但曾经的无序发展,使得许多珍贵的海洋生物逐渐消失,“东海无鱼”一度成为舟山人的锥心之痛。

  为守护海上“粮仓”,近年来,浙江省舟山市坚定践行“两山”理念,建成了中街山列岛、马鞍列岛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及舟山市东部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定海五峙山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桃花大深水滨海湿地公园等5个海洋类自然保护地,以海洋类自然保护地建设,推进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海洋生态修复。2022年,舟山海洋自然保护生态保护案例获选全国首批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海洋生态保护的“舟山经验”名扬全国。

  如今,五峙山鸟岛上空群鸟翱翔;岱衢洋上,曾经绝迹的东海大黄鱼回来了……越来越多的海洋生物在东海之上繁衍生息。

  强化立法执法,开展民间巡查,多方合力共护海洋

  《舟山市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海钓管理办法》将于今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部地方性法规凝聚了舟山市多年来在保护区内海钓管理的经验探索。保护珍贵海洋鱼类、促进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舟山市的经验在全国海钓管理领域具有创制性的意义。

  无规矩不成方圆。保护东海之上珍贵的海洋生物资源,制定规章是首要之义,科学合理地开发好、保护好海洋生物资源,更需要建成一整套完善的制度体系。

  早在2015年,舟山市获得地方立法权之后,就立即着眼实际,首要破题海洋保护法规,制定了舟山群岛新区首部地方实体法——《舟山市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

  这部于2017年3月1日正式施行的《条例》,是我国第一部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地方性法规,也是全国第一个创设海钓许可制及实行贝藻类捕捞许可的地方性法规。

  《条例》正式实施后,舟山市趁热打铁,积极完善配套政策,市、县(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相继出台了《舟山市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海钓船舶标识管理暂行规定》《舟山市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机动车管理办法》《浙江嵊泗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总体规划》等。

  截至目前,舟山市已出台海洋生态保护相关地方性法规规章3部,让保护工作有规可依。

  法律法规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再不保护,阿拉子孙真没鱼吃了!”东极镇60多岁的沈仁祥一直以捕鱼为生,眼看着日益衰退的渔业资源,他急在心里。沈仁祥发动当地几个“老伙计”,组成了一支8人的义务保礁队,开展保护区岛礁资源的日常巡查工作,协助有关部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多方合力,共护海洋。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变身为护渔人,是绿色理念引领发展的最好印证。

  在嵊泗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贝藻类采捕人员在管理部门的组织下形成了民间巡查力量;为保护五峙山鸟岛,舟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检察院等8部门联手成立“五峙山鸟岛联合保护协同中心”,定海区公益诉讼志愿观察员和“东海渔嫂”定海分队担任监督员……

  6年来,舟山市共开展海洋行政执法检查2200余次,检查渔船2500余艘,劝离渔船3800余艘,清理各类网具3000余顶,拆解“三无”渔船40余艘,立案查处39起。

  如今,从政府到民间,从约束到自发,舟山市保护海洋生态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养海护渔,修复海洋资源,再现“千鸟迎宾”奇观

  黄昏时分,五峙山鸟岛上空,数千只珍贵鸟类腾空起舞,是谓“千鸟迎宾”,被列为东海四大奇观之一。

  这样的壮美景象于去年12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上惊艳亮相,向全球讲述舟山保护“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的故事。

  鸟类种群数量是反映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晴雨表”。据不完全统计,地球上现存中华凤头燕鸥种群数量不足150只,五峙山列岛是其在全球最重要的繁殖地之一。

  2011年起,五峙山鸟岛每年能观测到20只左右中华凤头燕鸥成幼鸟。近年来,舟山通过人工招引、联防联守等方式,全面加强中华凤头燕鸥保护。2022年,五峙山鸟岛共观测到中华凤头燕鸥成鸟58只,为历年之最。

  无独有偶,北海狮也造访了花鸟岛。去年6月6日,嵊泗县花鸟乡村民陈如方发现,花鸟岛近海不远处黑黢黢的海礁上有一只棕褐色的海兽,只见它盘着下肢,悠然自得地倚在海礁上晒太阳。

  “这种海兽阿拉以前是从没在花鸟岛见过,但我儿子说前几年他看到过。”60多岁的陈如方说。

  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博物馆的陈健老师推测,陈氏父子俩见到的这只海兽更接近于北海狮。

  资料显示,舟山并非北海狮的传统栖息水域。北海狮的食性很广,主要食物包括乌贼、蚌、海蜇和鱼类等。

  有专家推测,中华凤头燕鸥的增多、北海狮的造访,正是源于近年来舟山逐渐恢复的海洋生物资源和日渐优美的海洋生态环境。

  舟山市全力推进增殖放流,修复海洋生物资源。仅2022年,舟山市就陆续放流大黄鱼、黄姑鱼、条石鲷、乌贼、三疣梭子蟹等苗12亿余尾,越来越多曾经濒临绝迹的海洋生物重回东海。

  同时,舟山市利用海底人工鱼礁,让藻类、浮游动物可以此为家。有了饵料和栖息地,鱼虾便会来此捕食,进而吸引众多恋礁性鱼类的集聚。在中街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成群的鱼儿在人工礁体间畅游。海中,一处处鱼类安居的海底家园星罗棋布。

  而在海岸上,舟山市还全面实施垃圾分类处理,在人口较多的居民岛建立污水处理中心,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技术,开展保护区海洋环境监测和陆源入海排污口监测,全面加强陆源污染物的控制。

  据统计,近3年,舟山市近岸海域海水优良率从30.0%提高到51.7%,近岸海域水质明显提升,底栖生物数量及渔业产值显著增多,经济鱼类产值十年来翻了一番。

  海水更清澈,物种也更丰富。舟山市首次全面系统的海洋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显示,共记录到海洋生物11大类935种。

  数智赋能,海洋生态保护可视、可测、可预警

  东海万顷碧波之下,一张由数据织成的保护网也在全天候为海洋生物保驾护航。

  近年来,借着数字化改革“东风”,舟山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加快推进海洋生态保护的智慧化、规范化管理,打造全域海洋保护数字化示范样板。

  “天眼”便是其中之一。群鸟和鸣的五峙山鸟岛密林间,一个个“天眼”正在密切关注着鸟儿们的一举一动,觅食、起飞、嬉戏,尽皆被记录下来。

  这是依托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打造的“智慧鸟岛”鸟类云端动态监测系统。通过微波、5G、人工智能鸟类识别等技术,鸟类识别效能得以大幅提高。

  依托“天眼”和“智慧鸟岛”工程,舟山市推动“五峙山鸟岛联合保护协同中心”建设,加快实现对鸟岛及周边海域环境的智慧化实时监管。

  “天眼”还覆盖了中街山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广袤的海面,遍布东福山、西福山、叶子山等海岛的26个监控点位,通过综合采集海岛视频监控、船舶北斗、AIS定位等信息进行分析,从四面八方全天候注视着这片海域,让偷捕、炸鱼、毒鱼、电鱼等违法行为无所遁形。

  除了时刻强化监管,在一个个海洋特别保护区分布的广袤东海之上,勘界定标,明晰边界也十分重要。

  去年起,舟山市对普陀中街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嵊泗马鞍列岛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和舟山市东部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进行全面勘查,在保护区部署了10套新型AIS基站,建设“电子围栏”范围界线标识系统。

  “AIS基站虚拟航标会沿着保护区边界排列,显示在过往船舶的AIS显示屏上,告诉船长前方就是海洋特别保护区,方便他们调整航线。这项功能在业内尚属首创。”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沈刚介绍说。

  同时,舟山搭建了一套“海底世界”观测平台,为保护区内的科学研究、生物资源和增殖功效评估等,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及技术保障。

  建设在海底的观测平台,搭载了流速传感器、多参数水质传感器和水下高清摄像头,附近的岸基上安装了视频雷达联动系统。二者相互联动,实时观测海流、波浪、温度、盐度、潮位等海洋要素。科研人员和保护区管理人员可通过平台云服务、网站和手机App等在线获得观测数据、水下高清视频和红外夜视视频。

  目前,舟山已在中街山列岛、白沙等示范区设立在线观测系统,建立海洋牧场观测网数据中心、在线监测工作站等平台,全方位、全时段对海洋牧场区域开展在线监测。同时,还积极应用推广海域环境和海洋灾害预报预警技术等,实现海洋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可视、可测、可预警。

  “下一步,舟山将继续守护四方蓝海,让群鱼竞渡,群鸥翱翔,谱写人与海和谐共生的未来篇章。”舟山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标签: 舟山市;保护区;海洋;列岛;东海 责任编辑: 毕真
相关新闻
生态环境污染投诉请扫二维码 生态环境污染投诉请扫二维码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