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环保频道 > 即时报  正文

擦亮生态底色

桐乡全力打造“诗画水乡”典范城市

发布时间: 2023-02-17 10:45:22 来源: 浙江日报 记者 周正来 孙溟苑

水清岸绿的美丽桐乡

  水环境13个市控以上监测断面Ⅲ类—Ⅱ类水质占比100%;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结果评价为Ⅱ类,达标率100%;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年度考核优秀;成功创建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荣获美丽浙江建设考核优秀市……翻开桐乡2022年的“治水成绩单”,亮点纷呈、成绩斐然。

  成绩来之不易。桐乡市“五水共治”办专职常务副主任姚辉坦言,市域内85%的河道为过境水,没有源头活水,平原河网的水体流动性也不强,加上生产生活影响,水曾是桐乡的“痛”。直面治水之难,桐乡大力推进水生态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持续打出“水文章”组合拳,绘制出了治水新画卷。

  污水源头治理不停步

  “力争在2024年完成辖区内所有镇(街道)‘污水零直排区’标杆镇创建工作。”新年开端,桐乡就鲜明亮出治水目标。

  要改善水生态环境,根子在岸上。2018年,桐乡以乌镇镇为试点拉开了“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的序幕,以镇(街道)为单元,点、线、面、网结合,借助管道检测、QV探测设备等技术手段,对辖区内排污单位、区块情况进行地毯式排查,并建立问题、任务、项目、责任四张清单,绘制雨污管线图,制定“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区域规划图。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两图四清单”,为桐乡全市“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指明了方向。

  雨污管网是保障城市功能主体正常运行的“大动脉”,当管道出现淤堵、破裂、渗漏等问题时,必须尽快进行“治疗”。在建设过程中,桐乡创新引入“非开挖式”管道修复技术,通过“微创治疗”,一举破解地下管网修复难题。

  据悉,2018—2022年,桐乡新改建污水管网372.01公里、雨水管网162.98公里,完成11个镇街道、15个工业园区和293个生活小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同时还一体推进标杆园区和示范镇建设。石门镇、崇福镇、大麻镇顺利通过2022年“污水零直排区”嘉兴市级标杆镇验收,其中,崇福镇入选浙江省级城镇“污水零直排区”标杆镇建设名单。

  创新巡护河模式

  无人机缓缓升空,掠过河面,快速飞向远处。航拍的画面实时传送到巡查人员手中的监控仪屏幕上,并同步在直播平台上显示。在无人机高空巡航、热感应等功能的“加持”下,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河道水下排水口、水面漂浮物、河岸环境等。

  这是桐乡“无人机+专场直播”的现场一幕。2022年5月,桐乡市治水办创新推出“无人机+专场直播”治水模式,将“天眼”作为人力巡护河道的延伸手段,现场直播区块的市、镇、村以及相关园区负责人、工作人员同时在线,直播平台则为发现问题后即时召集各责任主体“现场办公”创造了条件。

  而这一线下巡河与在线直播巡河相结合的做法,让该市治水从以前的人工现场找、问题发现少、交办周转慢、复核进度长转变为多方在线、“云”上确认、“云”上交办、“云”上制定整改方案,有效弥补了人员现场巡查存在的诸多不足。“无人机+专场直播”作为智慧帮手,进一步推动了该市治水“找寻查挖”专项行动走深走实。

  治水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区域统筹协作。为改变省际边界等水域治水“单打独斗”的格局,桐乡与湖州南浔、苏州吴江互动不断。

  2019年,桐乡与苏州吴江、湖州南浔等地共同聘任了80位长三角区域省际交界河湖联合河长,联合开展巡河、护河、治河工作。2022年7月,为破解水葫芦治理难题,桐乡、南浔、吴江三地联合开展了为期一个半月的两省三县跨界河湖水葫芦集中打捞行动。同月,三地又在乌镇成立了嘉兴市首个两省三地联合河长制工作室,创新河湖管理联合机制,打破行政区域壁垒,推进治水工作不断提档升级。

  再现江南水韵

  早春时节,在洲泉镇众安村的浪桥港,河道里不仅种植了水下森林,还建起了环河步道、景观小品等,游客漫步其中,满眼皆是美丽的景致。

  冷水湾变身热门“景点”,浪桥港的蜕变,得益于水生态修复。2021年以来,桐乡推进全域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建设碧水绕村、碧水绕镇,实施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系统建设等工程。结合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开展全域美丽河湖创建,推动城乡居住环境同步改善、持续升级,构建了“一湖两带四片”的全域美丽河湖新局面。

  2022年,桐乡修复水生态82公里,建成碧水河道135公里、生态缓冲带14公里、浙江省美丽河湖6个、嘉兴市美丽河湖22条、桐乡市美丽河湖140条、水美乡镇3个。

  随着“水生态修复” 的扎实推进,“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江南水韵画卷徐徐舒展。治水十年,桐乡三获美丽浙江建设考核优秀市、两获全省治水“大禹鼎”。接下来,桐乡还将持续擦亮生态底色,全力打造“诗画水乡”典范城市。

标签: 治水;污水零直排区;嘉兴市;桐乡市 责任编辑: 毕真
相关新闻
生态环境污染投诉请扫二维码 生态环境污染投诉请扫二维码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