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环保频道 > 即时报  正文

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智治水平、可持续利用水平、共治共享水平,三年累计发现新物种15种

浙江生物多样性“家底”越来越厚实

发布时间: 2023-02-17 10:38:40 来源: 中国环境报电子报 见习记者 王雯

  长长的羽冠,黑色的小脑袋,披着云纹的“漂亮衣裳”……近日,浙江省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水域管理处的专家们首次在西湖观测到被誉为“水中活化石”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

  近年来,安吉小鲵、“鸟中大熊猫”朱鹮、“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这些曾经濒临灭绝的珍稀濒危物种频频亮相“浙”里,背后折射的,正是浙江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的探索。

  “这些年,浙江走出了一条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保护生物多样性、践行‘两山’理念的新路子,生态优势正源源不断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公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2022年12月,在COP15第二阶段会议中国角浙江日活动上,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郎文荣如是说。

  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体系,织就物种保护网

  1月14日,2023年杭州的第一场雪在临安区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落下。寂静的山林里,成群的梅花鹿在白雪覆盖的地面上欢脱跳跃,为雪景增添了一份乐趣。

  华南梅花鹿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内种群量不到2000头,近年来,经过全力保护,临安境内华南梅花鹿数量已由发现时的不到80头,增加到现在的350多头。

  华南梅花鹿野生种群数量持续增长,是浙江致力在保护体制和机制上创新创优,将制度优势转化为生态治理效能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浙江拥有超过60%的森林覆盖率,依山傍海的优美生态环境造就了浙江的生物多样性。全省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分布790多种,约占全国总数的27%,高等植物6100余种,约占全国17%。厚实的生物多样性“家底”,是生态涵养的回报,更是绿色发展的馈赠。

  近年来,浙江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美丽浙江规划纲要、富民强省行动计划加以统筹谋划,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措施集成、执法监管联动、保护成果共享。2010年以来,浙江共制修订37部生物多样性相关法规规章,2022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和《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首次在地方规章中明确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相关内容。

  截至2022年年底,浙江85%的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保护名录内畜禽遗传资源实现“应保尽保”,311个自然保护地实现统一管理。

  从被动治理到智能监管,生物多样性保护加“数”前行

  黑熊在丛林中穿梭,中华鬣羚在溪涧跃过,敏捷的豹猫在林中捕食……钱江源国家公园,护林员正在更换红外线相机点位,以便拍摄到更多野生动物的踪迹。

  “这些红外相机连接了钱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智治系统,对动物识别的准确率在90%—95%之间。不仅如此,国家公园核心区的监控摄像头可以24小时向生态智治系统传送信息,实时远程动态监控森林,第一时间处理紧急情况,及时发现、制止、查处非法捕猎野生动植物行为。”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2022年9月,钱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智治系统正式上线,融合卫星火情预警系统、无人机防灾巡检系统等八大感知系统,形成了“天、空、地、人”四维立体管护监控预警体系,让难以量化的野生物种保育向可视化的“智慧保育”转变。

  从人工处置到智能监控,从被动回避到主动预警。为摸清“生态家底”,浙江以数智技术推动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评估的工作落实落细。三年来,全省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工作累计发现新物种15种,记录物种1.2万余种。同时,建设了全国首个省级自然生态环境管理应用系统——“浙样生态”应用场景,让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更精准、更高效。

  “‘浙样生态’场景应用是浙江数字政府‘生态保护’跑道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子跑道重点场景应用之一,除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场景外,系统还包含了美丽浙江建设、生态示范创建等展示、管理和应用,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一屏统揽、一手调度。”浙江省生态环境厅生态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推动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助力生态惠民生态富民

  沿着“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这一“绿色跑道”,浙江在守护大自然的绿水青山、留住生物界的鸟语花香的同时,也换来了老百姓的富足安康。

  “家家户户种药材,镇镇乡乡闻药香”,金华市磐安县素有“中国药材之乡”之称。这里有中国唯一以野生药用生物种质资源为保护对象的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县共有家种和野生中草药1219种,占全省药用植物种类的68%。近年来,磐安将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融入生物多样性保护,建成研学一体的“智慧药园”,充分展示磐安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与传统知识以及数字化中草药栽培与加工技术,搭建集观光旅游、种植技术培训、学术交流为一体的产学研综合平台。如今,中医药已成为磐安县的支柱产业之一。

  实现产业透“绿”,百姓添“金”,还需要机制创新。近年来,浙江不断创新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考评方式,取消山区26县等相对欠发达地区的GDP考核,发布全国首部省级GEP核算标准,丽水市开展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国家试点,打响了“丽水山耕”“丽水山居”等品牌。截至2022年年底,“生态抵(质)押贷”“两山信用贷”贷款余额分别为261亿元、29.3亿元。

  “浙江将始终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优化战略布局、完善行动抓手,做好评估、保护、修复、救助、转化、示范这篇大文章,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智治水平、可持续利用水平、共治共享水平,加快走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新路子。”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郎文荣表示。

标签: 生物多样性保护;浙江;国家公园 责任编辑: 毕真
相关新闻
生态环境污染投诉请扫二维码 生态环境污染投诉请扫二维码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