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环保频道 > 即时报  正文

绿色、低碳、创新、共富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浙江奋力书写绿色低碳答卷

发布时间: 2023-01-20 16:14:32 来源: 中国环境报 通讯员 何冬健 林晓晖 记者 朱智翔

  夜幕降临,“大莲花”在钱塘江畔点亮,熠熠生辉。眼下,杭州亚运场馆已全部建成,并在亚运史上首次实现100%绿色电力供应。2023年杭州亚运会也将成为首届碳中和亚运会。

  这是诗画江南的浙江给出的又一份绿色低碳答卷。如今,诸如建设100%绿色电力供应场馆,打造首届碳中和亚运会等一个个绿色、低碳、创新、共富的浙江故事正在这片大地不断上演。

  生态和谐,乡村与绿碳的交融之道

  清风习习,安吉县山川乡竹海翻涌,一座高达40米的毛竹林碳汇通量观测塔矗立其间。

  借助内置的辐射传感器、光三维超声风速仪等科学探测仪器,这座通量观测塔能实时采集并传输竹林不同冠层的二氧化碳浓度等生态数据,为竹林碳汇监测计量提供基准。

  2021年12月,安吉正式上线“两山”竹林碳汇收储交易中心,一条“林地流转—统一经营—碳汇收储—平台交易—收益反哺”的全链条至此打通。

  大里村是首批“吃螃蟹的人”。“5300亩毛竹林的碳汇流转给交易中心后,我们收到了3年一次性收储金29.4万元。”大里村党总支书记应忠东说,后期如果有企业购汇,中心还会将利润按比例返还给村里,当地老百姓深受激励。眼下,为提升竹林固碳能力,不少村民都加入了大里村毛竹专业合作社的护林队,帮助修剪竹梢、养护毛竹。短短半年,这场“点竹成金”的大规模流转工作进入尾声。据测算,全县87万亩毛竹林流转完成后,预计每年可新增碳汇34万吨左右。

  “绿色低碳科技是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最大的内生动力。”浙江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谢志远表示。

  秉持这一理念,2021年6月,《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出台;2022年6月,《浙江省“蓝碳”科技创新专项行动方案》印发。浙江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探索实践案例遍地开花。

  在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40多万块太阳能板架设在四联村、河东村、漾东村的4200多亩鱼塘上,场面蔚为壮观。“这个渔光互补项目,年发电量超过2亿千瓦时,以普通家庭年用电2000千瓦时计算,可以满足10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相当于节约标准煤6.4万吨。”和孚镇狄港村党总支书记杨升辉笑着说。

  清洁能源,实现双碳目标的破题之道

  街头,一辆氢燃料电池大巴刚刚“喝饱”了能量,缓缓驶出站台。原来它刚刚花了约10分钟加满的,既不是柴油也不是电能,而是氢气。

  “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上装载的是70MPa的氢气瓶,相当于700个大气压,一次加注可以跑500多公里。”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教授郑津洋介绍。

  给氢气瓶加氢的加氢站储氢罐是98MPa储氢罐,它是郑津洋领衔的“氢气规模化提纯与高压储存装备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成果之一。作为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获奖成果,它让罐内的储氢压力从35MPa跃升至98MPa,使我国成为少数几个具有储氢高压容器自主研发能力的国家。

  为什么要研发储氢高压容器,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正是为了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上的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必将发生深刻变革。”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介绍,自然界的清洁能源无处不在,氢能也是一种选择。氢气燃烧后除了水,什么也不会留下,而且燃烧值是汽油的3倍。

  要实现高安全、低成本、大容量的高压储氢,最大的难题是解决氢脆防控问题。别看郑津洋团队研发的储氢罐容积仅仅1立方米,做起来可不容易。为此,郑津洋院士带领团队首先发明了高压氢气环境下材料氢脆原位检测装置,形成检测技术和方法,最终打通了全多层储氢高压容器从设计、制造到检验检测的全技术链。

  在2023年杭州亚运会上,氢动力无人观光车或将大放异彩。

  科技创新,未来绿碳发展的必由之路

  “十三五”以来,238项省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是浙江在诗画江南的秀丽风光背后,一笔一画绘就的绿色低碳底卷。

  大气污染防治、节能减排、新能源、传统能源转型升级、森林碳汇……浙江省科技厅相关处室负责人的笔记本上,一个个绿色低碳项目的后面,陆陆续续打上了红勾。

  “我们定了个小目标:到2025年,全省初步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这位负责人说。

  信心背后,围绕能源、工业、海洋“蓝碳”等重点领域,浙江梳理低碳重大技术需求500余条,编制技术路线图,着力攻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技术,取得一批硬核成果。

  “煤炭也可以成为一种清洁能源。”中国工程院院士高翔兴奋地说,通过与浙能集团等单位合作,团队研发了高效率、高可靠性、高适应性、低成本的多污染物高效协同脱除超低排放系统,最终实现了复杂煤质和复杂工况下燃煤机组多污染物的超低排放。

  在嘉华电厂,每小时发电量100万千瓦时的燃煤发电机组,燃煤烟气在短短的几十秒内,就“跑完”了高翔团队开发的超低排放系统,最终,监测到的污染物排放浓度远低于排放限值,在200多米高的烟囱上几乎看不到烟色。

  由高翔担任主任的白马湖实验室刚刚成立两个多月,未来,实验室还计划配备技术孵化链条上的投资公司、工程公司、产业公司,串联研究、建设、应用三个环节,为科研成果产业化提速。

  下一步,浙江将重点实施基础前沿研究、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先进技术成果转化等八大工程22项行动,以抢占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先机为目标,为绿色低碳共富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标签: 毛竹;科技创新;高压容器;清洁能源;浙江省 责任编辑: 仲瑶卿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