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环保频道 > 即时报 正文

应用硬核技术,为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探路——

嘉善这片智慧田可减碳超20%

发布时间:2022-10-08 09:41:49 来源:嘉兴日报 记者 赵倩 通讯员 张子超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嘉善县南祥符荡北侧的竹小汇低碳智慧田,碧绿的秧畦长势喜人,400亩处于灌浆期的“禾香优1号”单季稻正在孕育饱满的果实。田埂旁的生态沟渠纵横有序,一旁的智慧物联网设备精心“照料”着每一块稻田。

  这是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首个低碳智慧农田示范方项目——以实现稻田减碳为目标,中国水稻研究所和阿里云合作,在西塘镇东汇村的400亩水稻种植区应用了低碳稻作技术。据测算,西塘镇竹小汇低碳智慧田在不减产的前提下,可实现亩均碳排放当量较传统模式减少超20%。

  数字孪生平台为稻田装上“智慧大脑”

  此次应用的低碳稻作技术方案主要依托中国水稻研究所提出的水稻生长模型,并基于阿里云的云计算、IoT物联网等数字技术,重点建设了一个低碳稻田数字孪生平台。该平台可联动精准灌排、无人农机、绿色防控3大智能控制系统和水、气、土3个在线自动检测体系,由“云+数字化系统”来指导水稻种植工作,相当于为农田装上了“智慧大脑”。

  “精准灌排对于降碳的作用最为突出。”中国水稻研究所稻作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王丹英解释,稻田长期淹水会显著增加甲烷的排放量,而以甲烷形态为主的碳排放在水稻生产过程中占稻田碳排放总量的60%,是减排的重中之重。如今,低碳稻作技术通过构建一套精准灌排系统,稻田需要多少水,就灌溉多少水,实现自动化管理。

  目前,这片智慧田的亩均用水量已从原先的400立方米降至230立方米。水资源得到了显著节省,人力也得到了极大解放。“以前400亩稻田,需要四五名工人巡田、手动放水,现在,我只需要根据水稻生长阶段设置好相应的水位线标准,系统就能自动调整每块田的进出水量。”低碳智慧农田示范方项目运营方、浙农集团相关负责人孙利利介绍。

  精准化、智能化的理念体现在低碳稻作技术应用的方方面面。“无人机施肥在现代农业中并不少见,但是我们还使用了多光谱遥感技术,通过光谱信息来判断稻田不同区域的生长状态,做到精准施肥。病虫害智能识别也能尽量减少农资成本。”孙利利说。

  据测算,应用低碳稻作技术后,西塘镇竹小汇低碳智慧田可减少灌溉用水30%到50%,稻田退水氮磷含量削减30%,甲烷排放较传统模式减少30%以上,同时,肥料等农资成本及人力成本较过去节省约20%,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升。

  示范方为长三角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探路

  为什么要给稻田减碳?王丹英介绍,水稻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但是稻田系统也是温室气体甲烷的排放源,发展绿色农业、低碳农业是大势所趋,探索水稻种植减碳降排技术,对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意义重大。

  长三角地区稻作面积较大,水稻产业种植机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较高,在探索低碳稻作技术上具备基础优势。近年来,嘉善县高效推进高标准农田提升改造项目,致力于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和高效生态农业,土地平整、土壤改良、节水灌溉工程提升续建等措施为新技术直接落地筑牢了基础。

  “这块农田示范方经过高标准农田改造后,于今年6月交给浙农集团运营,土壤、灌溉设施等各方面条件都很成熟,这也有利于新的技术方案尽快见到成效。”孙利利说。

  据中国水稻研究所专家测算,引入低碳稻作技术,1亩稻田甲烷排放量减少6公斤左右,按照甲烷和二氧化碳当量1:25的比例,能够减少排放约150公斤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

  目前,长三角地区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总面积约1.2亿亩。若低碳稻作技术全面推广开来,每年可减少稻田甲烷排放72万吨,折合二氧化碳当量约1800万吨,相当于600多万辆燃油小汽车一年的碳排放量。

  在“双碳”大背景下,低碳不仅是一笔“生态账”,也是一笔“经济账”。“我们正在利用科技手段实现‘碳跟踪’,和权威部门合作实现‘碳认证’,简而言之就是确定碳是实实在在减出来的。未来,等全国碳市场更加成熟,我们节省出来的碳排放量就有可能参与碳交易,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阿里云嘉兴区域数字农业行业负责人章昌久介绍。

  记者了解到,这种新尝试将从400亩智慧田辐射至周边1500亩农田,中国水稻研究所、阿里云、浙农集团要共同推动低碳稻作技术进一步扩大适用范围,服务整个长三角地区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助力长三角一体化与低碳发展。

标签:稻田;稻作技术;中国水稻;长三角地区;排放量责任编辑:仲瑶卿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图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