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记者走进江山市新塘边镇勤俭村琚皂蓬山村级墓园,柏树成行,墓碑错落,有一方空地,整洁简约,栽有铁树、万年青、兰花等绿植,当地70岁村民姜刚森精心浇灌后,久久伫立。
7月26日,姜刚森将父亲姜纪水的骨灰与10年前离世的母亲合葬,并将母亲的墓碑移除,悉心栽下绿植,让父母在绿荫下长眠。
不修坟、不立碑、不硬化土地,这是江山市首例生态葬。
“父亲,我心中的一座丰碑”
记者随姜刚森来到家中,在姜纪水的灵堂,墙正中央挂着一幅字,“英雄不老”四个大字苍劲有力,兰花围绕着老人的遗像,桌前摆放着各类奖状和社会各界人士前来探望老人的合影。
走进老人的卧室,十多平方米的屋子小而整洁,床铺上摆着简易生活用品,墙上挂着“衡阳老兵之家”送来的锦旗。
“我虽未给父亲立碑,但他是我心中一座不朽的丰碑。”姜刚森动情地说。
姜纪水1919年出生,1939年正月入伍,参与过第三次长沙会战、常德保卫战、衡阳保卫战。在衡阳保卫战期间,担任国民革命军某连的排长,他率领所在排作为机动力量,随时支援各个阵地。
“父亲力气很大,300多斤的松树,一般两个年轻小伙子都抬不动,他一个人就能扛起来,还能走20多里路;父亲的枪法很准,200米外打靶,30枪中28枪;日本人看见父亲的这支军队就很怕,他们的肩膀上都有‘刚国铁血泰山’的标志……”提起父亲,姜刚森的骄傲之情溢于言表。
“经历十年战火的淬炼,父亲归家,由一个年轻小伙长成了一个大高个。当穿着旧军装的父亲突然出现在家门口的时候,爷爷已经认不出来了,还以为是驻扎在当地的伤兵。”姜刚森说,但是母亲一眼就认出了父亲,十年间,二人隔着战火硝烟,两人鸿雁传情互诉衷肠,书写了战争年代一段坚贞可贵的爱情故事。
生命尽头是绿荫
7月21日,百岁老兵姜纪水安然去世,姜刚森依照父亲遗愿安排生态葬。
“入土为安,立碑追思,是老传统了,怎么能轻易打破。”亲朋好友中,不乏质疑声。
“中华民族讲究孝道,我认为厚养薄葬才是真正的尽孝。”姜刚森认为,在老人生前,如果子女没有好好尽孝的话,老人过世后,再采取任何的安葬祭奠仪式,也仅仅是个形式而已,内心终是有愧疚的。
姜刚森当了30多年乡村医生,退休后,读书看报,还学会上网,每天保持着浏览新闻的习惯。
今年四月,他在《衢州晚报》《今日江山》等报刊上读到了生态葬的内容,无意间与父亲讲起这则新闻,“父亲听得很认真,他说生态葬,既是生命的延续,又能造福后代,是个好事。”姜刚森记得清楚,父亲亦曾一字一顿嘱咐他,希望采取生态葬,起到带头作用。
父亲离世后,姜刚森向所在村和当地政府主动申请实行树葬。新塘边镇党委、政府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及时安排镇干部陪同姜刚森到墓园查看,提供具体指导和服务,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姜刚森将父亲的骨灰与10年前离世的母亲合葬,并将母亲的墓碑移除,栽下绿植。
“因为父亲所在的部队被称为‘铁军’,我为他选了一棵铁树,象征坚贞不屈;兰花寓意典雅高洁,像极了母亲的性格;而万年青寓意健康长寿,代表着全家人对他们的良好祝愿。”姜刚森回答,夏日炎热,他每日前来浇灌,唯望四周绿植葱郁。
“生是死之途,死是生之初。”谈及生死,姜刚森脱口而出,记者讶异,一旁的镇干部却习以为常,他们解释,勤俭村素有“中国农民哲学村”之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靡全国,自此,学哲学在村民之间扎根。“待我归去,自然也是传承父亲的精神,选择生态葬。”姜刚森坦然道。
“‘入土为安,化身为树’,这不仅节约环保,而且对于引领村风民风、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深远影响。”江山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7月22日,江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山市2019年度推行生态殡葬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加快建设城乡共20个生态公墓(树葬示范点),利用3-5年时间,达到殡葬管理规范化、骨灰处理生态化、殡葬习俗文明化。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