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5月25日,涉及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2019年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强化监督(第一阶段)的现场工作全部结束。1038人组成的92个现场工作组,用10天时间,完成了251个地市的3804个点位的核查和检查工作。
值得关注的是,将过去各个专项的“分头行动”统筹为统一行动,是生态环境监督执法工作的第一次。
分散变统筹,其目的是整合监督检查考核,减轻地方负担。虽在工作模式和方法上有很大变化,但其紧盯问题和压实责任的核心并没有改变。
统筹了各项工作,但“突出重点,聚焦攻坚”的原则没有变
“会议时间很短,组长讲话言简意赅,并表示在现场检查阶段只开这一次会,只调阅一次材料,一个地市只去一次,一个区县一个现场组,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第一次与工作组见面,天津市生态环境局的同志们就从沟通会上感受到了此次统筹强化监督与以往的不同。
正如天津市生态环境局感受到的,相比之前的督查、检查,此次统筹强化监督有很大变化。
比如,与之前各专项的“分头行动”不同,此次统筹强化监督将工作内容进行统筹,共涉及水源地保护、“清废”行动、打击“洋垃圾”、“三磷”整治、黑臭水体治理、斯德哥尔摩公约和汞公约履约抽查、群众信访线索现场核查等7个方面 。
统筹优化还体现在将涉及同一地区的多项攻坚任务进行整合,一个省份只派驻一个工作组,一拨人同时干几项活,与统筹前相比,现场监督任务覆盖县区减少了60%。
“据估算,任务、地域、人员、计划、时间和方式等方面的优化统筹,使此次统筹强化监督与之前相比到地方进驻时间减少了80%左右。”生态环境部工作人员说。
2019年被党中央、国务院定为“基层减负年”。在这个背景下开展统筹强化监督,是生态环境部落实中央统筹规范监督检查考核要求的具体举措,也是为保障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和机制创新。
在此前的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执法局局长曹立平就介绍,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生态环境部只开展两项监督检查考核工作,一项是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另一项就是生态环境部直接组织的强化监督工作。
强化监督重点任务围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确定的7场标志性战役开展,一类是针对京津冀及周边和汾渭平原,开展常态化的蓝天保卫战强化监督;另一类是针对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问题,分阶段开展的统筹强化监督。
贯彻落实中央要求,积极为基层减负,并不意味着工作有所弱化。
“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定力没有变;聚焦污染防治攻坚战确定的重点任务和群众关心的问题,这个工作原则也没有变。对于整改落实不到位的,我们也将一抓到底,紧盯不放。”曹立平说。
改变了工作机制,但保障质量和效果的前提没有变
重点任务的统筹,要求工作机制和方法也要做出改变。
此次统筹强化监督有涉及领域多、现场点位多、监督人员多、业务归口多等特点,工作涉及现场核查、综合协调、业务指导等多个环节,实现各个流程的“耦合”,从某种意义上直接决定着工作的质量和成效。
相比之前较为繁琐的工作机制,统筹强化监督提出了“扁平化”指挥的概念,即按照“部协调组—省工作组—现场组”方式开展工作,即所有内部指令上传下达、日常调度、信息沟通、地方申诉等,均实行归口管理,由协调组统一负责。
充分减少工作层级与人员,强调的是工作效率。另一个调整优化——“兜底式的保障服务”则强调的是工作质量。
统筹强化监督协调组办公室内,保障员张海鹏像往常一样打开手机,开始逐一查看他所负责三个省份各地市的天气预报,并在工作群中对现场工作人员进行提醒。
在协调组,像张海鹏这样的保障员一共9位,每人负责两到三省的综合协调工作。手机24小时开机,遇到问题第一时间解答,如解答不了马上转交给相关业务司局。
这种“兜底式”服务的背后,是另外多个领域、多个团队的强大支撑。
比如,从现场工作人员提出专业问题,到得到解答的时间并不长。因为负责解答的同事,可能就坐在张海鹏的旁边。
这种专项业务问题“点对点”解答,就是统筹强化监督实施牵头司局业务指导工作机制的一项内容:明确专人负责现场问题解答;协调组内设7个专项业务小组,保障现场监督平稳有序开展。
除了协调组内设有专人专班,各专项还组织多名业务骨干和相关专家集中办公,确保现场工作能够达到目标要求。
一切组织机制的变化和优化,都是为现场检查提供便利,目的则是保障工作效果。
“比如对照这本工作手册,可以清楚地看到组织实施、工作任务和流程以及相关的细则,操作更方便了。”在办公室,工作人员拿起手边《省组组长职责、现场组组长工作任务清单》向记者介绍。
像这样的操作手册和指导性规范要求材料,一共有20多份,在10天的现场工作中,它们成了工作人员的“必需品”。
在前期准备阶段,张海鹏和协调组的同事们就开始着手对检查要点和任务进行细化。针对不同的任务要求,各个专项也制定了相对应的工作手册。
“将每一项工作要求、问题线索和注意事项等清单化,就是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保障工作质量,让来自不同单位、不同专业领域的检查组同志能尺度一致,同时地方政府也能看得懂,更容易接受,达成共识。”统筹强化监督协调调度组工作人员介绍说。
增加了“互动”环节,压实责任和解决问题的目的没有变
5月20日,浙江省绍兴市,现场检查的工作人员发现在群众举报的河流上有油污漂浮现象,经过认真详细检查,确定油污的来源是分水水泵漏油造成。
查明原因后,检查组立即指出问题,要求、指导地方管理部门对设备进行检修,并采取措施清理污染。现场检查组的这一举动,得到了广大管理部门和群众的赞许。
“我们这次来的目的既是发现问题,更是帮助大家解决问题。”
正如浙江组开展的工作,统筹强化监督的任务是压实责任,紧盯重点,其目的还是推动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和问题的解决。
相比以往督查组发现问题直接上报,此次统筹强化监督工作组每日会将现场发现的所有问题和相关证据统一发送至被监督省份指定联络员邮箱。
“及时发来现场核查发现的情况,方便我们马上解决问题,有不同的理解还可以进行申诉,这种做法很好。”
为工作组及时指出问题“点赞”的同时,云南省生态环境厅的同志们还特别提到了此次统筹强化监督专门设立的申诉机制。
对于工作组发现和指出的问题,各地如存在异议,可在3日内向生态环境部进行申诉,由各省级生态环境部门统一提交有关申诉材料。
给了地方“说话”的机会,体现了其“帮扶”的初衷,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彼此的交流。
“事实部分达成共识之后,结合一个具体问题对法规、标准进行讨论,是一个很好的宣贯机会,也让我们能够更多地了解地方的实际情况。”“后方”负责水源地专项的工作人员肖静表示。
在此前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专项中,申诉机制已经开始在其专项的APP中开始使用。通过APP建立的“现场填报—专项副组长初审—部协调组复审—地方申诉—部协调组终审”的五级问题报送质量把控体系,使工作组和地方都能随时跟进并沟通每个问题的进展。
先行先试的经验和做法,为将申诉机制推广到此次统筹强化监督的所有专项中提供了基础。肖静表示,下一步,将针对具体情况制定更加细化的问题认定和申诉受理标准,进一步降低人为因素的影响。
模式方法“七十二变”,但紧盯问题和压实责任的核心并没有变。在数量上做减法,在质量上做加法,在效果上做乘法。在变与不变之间,第一阶段统筹强化监督为形成可推广、可复制、可借鉴的监督执法模式和工作方法探索了做法,积累了经验。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