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居民小区中一袋袋垃圾被扔进不同颜色的垃圾桶。这些垃圾中混杂着厨余、废纸、塑料废品等人类社会的废弃物。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每年产出各类垃圾超过10亿吨。如果不加以及时正确的处置,这些垃圾将很快遍布在每个角落,形成密密麻麻的“垃圾围城”。
“垃圾围城”的问题同样困扰着杭州。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杭州市两会上,社会各界代表共提出有关于垃圾的议案11条,其中涉及进一步推进城市垃圾分类、推进生活垃圾资源产业化、探索构建建筑垃圾综合循环运行体系等内容。垃圾问题事关每一个杭州市民当下的生活,从长远来看,更关乎子孙后代和社会发展。
2016年1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强调,要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近年来,杭州是如何破解垃圾分类处理的难题?垃圾末端处理又面临着怎么样的新形势?
沼气发电
“看不见的服务” 事关民生和社会
通过垃圾分类,把不同类型的垃圾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从而实现减量,是目前国内大中城市的普遍做法。
早在2000年,杭州就成为全国第一批8个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城市之一。18年过去了,大部分居民已经能够有意识地进行简单分类并投放。但是垃圾的末端处置这一老百姓“看不见的服务”,却鲜少为人关注。
据杭州市城管局统计,杭州市年均垃圾产量2016年为378万吨(不含临安)、2017年为400万吨(不含临安)、2018年为420万吨(含临安)。如此数量庞大的垃圾何去何从?
城管局下属生活固废监管中心行业发展研究室科长、高级工程师张永芳告诉记者:“在‘十三五’期间,杭州市大力推进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目前,杭州市包括临安、富阳、萧山和余杭在内,共有1个垃圾填埋场和6个垃圾焚烧厂,垃圾处置能力已经基本能够匹配杭州市的垃圾产量。”
记者从杭州市城管委了解到,目前,杭州市正按照“分类处置,能烧尽烧,多余填埋”的原则,严格控制进场垃圾,合理调度垃圾流向,稳步提升末端处置产能,努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岩土工程研究所博士、副研究员兰吉武告诉记者:“杭州市的垃圾处理,在全国范围内都较为领先,尤其是末端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规划。”
兰吉武通过调研发现,国内很多大城市的垃圾处理都相对滞后。如广州、深圳,没有上规模的垃圾填埋项目,所面临的直接后果就是垃圾运不出去,只能找地方临时堆放,对生态环境带来直接的影响。国际大都市上海,日产垃圾近三万吨,也由于处置能力跟不上而面临着被动的局面。
近两年来,杭州市的垃圾处置末端项目推进较快,九峰环境能源项目的投入运营缓解了“垃圾围城”的局面,使天子岭垃圾填埋场的日均垃圾有所下降。
沼气发电
“填埋”和“焚烧” 两种方式,两种作用
据公开资料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以填埋和焚烧为主的垃圾处理方式达90%以上。杭州同样如此。
在兰吉武看来,垃圾分类处置离不开焚烧,也离不开填埋。而两者的处理方式在运营过程中都有着潜在的问题。
“焚烧主要带来烟气处理问题,但只要处置得当,可以将影响控制得很小。它的优势在于可以将垃圾快速减量到80%以上,100吨垃圾进去,只产生12-15吨的底渣和3-5吨飞灰,此外还可以用来发电,产生经济效益。”兰吉武说。
以日本东京为例,东京23个区建了25座垃圾焚烧厂,且在市区。在日韩和欧美,垃圾焚烧基本被认作是在环境可承受范围之内的垃圾末端处理技术。
杭州老百姓较为熟悉的填埋处理,污染控制过程则比较容易,但是占用大量库存。一些处置手段较为落后的填埋场容易产生臭气,兰吉武告诉记者,经过科学研究长期证明,这种臭气没有毒害。
此外,对厨余、餐厨垃圾的精细化分类处理,则是垃圾分类处理的必要基础设施,如杭州天子岭垃圾填埋场通过现有的厨余、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厨余垃圾减量化率可以达到70%以上,餐饮垃圾减量化率可以达到80%以上,同样有益于保护生态环境。“未来国内的垃圾处理趋势,将是以焚烧为主,填埋作为一种应急保障和补充方式。”兰吉武介绍说。杭州市目前已规划在2020年底前实现原生垃圾的“零填埋”,邻近的城市上海也开始探索原生垃圾“零填埋”,计划到2020年规划达到每年3.28万吨的垃圾焚烧能力。
人人都对垃圾避之不及。在兰吉武看来,“邻避主义”的本质是对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的不信任。老百姓一方面对垃圾处理的信息了解得不够全面,另一方面,存在利己主义的思想。
“要想消除邻避效应,一方面要加强政府监管,使垃圾处理设施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消除污染影响;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对周边老百姓的沟通交流。”兰吉武说。
张永芳告诉记者,在九峰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市城管局先后组织了多批周边居民前往江苏等地的焚烧项目实地勘察,通过亲身体验改变了老百姓对于垃圾处理的认识,“垃圾处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我们要在前端项目建设过程中实现更多的公开透明,确保项目的程序合法合规,对老百姓做更多的解释引导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化解‘邻避主义’。”
生态公园
“变废为宝” 如何将垃圾变为资源
通过焚烧与填埋,目前,世界各国都在挖掘由垃圾回收利用所创造的巨大利益,带动经济发展。
瑞典,这个欧盟中垃圾焚烧比例最高的国家,垃圾被投入1000摄氏度高温的锅炉中焚烧,产生大量热能,通过连接着城市四通八达的供暖管道为城市居民供暖。瑞典废弃物管理局的资料显示,垃圾焚烧为瑞典人提供约20%的城市供暖,同时满足25万家庭用电之所需。
近年来,美国的垃圾回收公司多用更为优化的方式对生活垃圾进行再处理,利用有机垃圾气化发电;热解焚烧污染物、焚烧供热,气化发电,水气渣净化等。根据绿源再生公司网站消息,旧金山的食物废料被运往附近工厂变成宝贵的肥料,一些成品肥料被售卖至纳帕酒乡的葡萄园。
德国是第一个为“垃圾经济”立法的国家。德国垃圾再利用行业每年创造410亿欧元产值,生产部门的垃圾被重新利用的比例平均为50%。垃圾回收已经成为德国人的环保“标签”之一。
在如何将垃圾变为资源这方面,杭州也始终走在国内城市的前列。
如九峰项目焚烧处理的垃圾,每吨可以发超过260度电,这些由垃圾产生的电直接并入电网,成为老百姓重要的生活资源;
再如天子岭的厨余垃圾处理项目,日处理200多吨厨余垃圾,每年可从厨余垃圾中回收塑料纸张等约8000吨,金属约100吨,玻璃约660吨,发电约1000万度;
天子岭的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可将餐厨垃圾转化为沼气和工业油脂,用于发电,同时有效避免了“地沟油”回流到老百姓的餐桌;
天子岭的沼气发电厂,日均可回收利用填埋气体32万余立方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100余吨,发电量日均37万余度,可供16.5万余户居民使用。
“后峰会时代” 让老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
随着“后峰会时代”的开启,杭州的垃圾处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G20国际峰会过后,前来杭州旅游的游客大增。2017年国庆黄金周首日,杭州市各景区景点就接待了游客185.11万人次,较2016年同比增长13.68%。客流激增的节假日也在考验城市的垃圾处理能力。以高银街为例,平时每天产生四五吨垃圾的量,黄金周期间要再增加六七吨垃圾。东坡路等商业街,比平时的垃圾量多一倍还不止。这些垃圾主要是游玩过程中产生的,大部分是食物包装、饮料瓶、垃圾袋、一次性纸盒纸杯等。
随着2022年杭州亚运脚步的临近,我市的城中村改造、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轨道交通工程和各类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快速推进,由此产生的建筑垃圾数量呈爆发式增长,迫切需要加快探索构建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运行体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垃圾也不断增多,固废处理的需求也愈加迫切。但是农村固废处理面临地区分散,规模小,难以集中处理的问题,需要不断优化处置方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也在进入垃圾分类处理行业。目前杭州部分社区已有民营企业入驻,如虎哥回收、滨和环境、“家宝兔”等,但也仅是局限于一部分社区,还没能全面推广铺开。
“垃圾处理是一项社会公益型事业,同时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兰吉武说。
张永芳所在的生活固废监管中心,日常就负责对7个垃圾处置中心的监管,确保这些处理设施的规范运行和排放达标。“我们提倡垃圾共治,引入市场的力量,提高服务效益,并做好行业的监管。”张永芳说。
“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计算机革命之后,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又一个浪潮,将是在世纪之交时出现的垃圾革命。”美国社会分析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这样写道。改革开放40年来,杭州城市能级大幅提升,但对标国际国内一流城市,在许多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垃圾处理就是其中一环。治好垃圾,才有绿水青山;变废为宝,就是金山银山;治好垃圾,“人间天堂”才能更加美丽。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