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香格里拉景区(应召平 摄)
新曙光公寓雨污分流
良渚街道毛家漾港
东湖街道西太洋湖面栈道建设(应召平 摄)
闲林街道孙家坞(应召平 摄)
临平东湖公园水草清理(应召平 摄)
上塘河(李忠明 摄)
上塘河清淤(应召平 摄)
余杭,自古繁华,钟灵毓秀,名胜荟萃,原为江南鱼米之乡,如今亦是杭城美丽之洲。
余杭的美,在于山,源于水。京杭大运河、苕溪、上塘河三大水系纵贯全城;983条河道四通八达,构成了美丽余杭的水韵底色。
千百年来,余杭之水,在交通阡陌、广厦林立的城乡中静静流淌,滋养着余杭儿女。可以说,水环境治理事关百姓诉求,事关发展大计,抓治水就是抓转型,抓治水就是抓民生。这些年,面对水质恶化、河道脏乱之痛,余杭全民参与为水“疗伤”,努力打好水环境治理攻坚战。
2018年,一场由政府主导、民众参与、合力“治水”的进行曲,在余杭铿锵奏响!“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美丽河湖”创建,“数字治水”智慧化长效管护、河岸绿道工程推进……通过努力,余杭一步一个脚印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功能健全、人水和谐”的整治目标,还余杭水乡以碧水清流。
生活小区“靓”起来,“污水零直排”改造势如破竹
“我们小区已经完成雨污分流改造,还是要多规劝居民,不要再把生活污水倒进雨水井了。”走进位于余杭区临平街道的新曙光公寓,街道五水共治现场负责人汪亦飙正和小区物业工作人员检查几个雨、污水井。
新曙光公寓建成交付于2002年,是临平街道一个典型的老小区。“老小区的房子,阳台上只有雨水管,没有污水管。这样一来,阳台的洗衣废水等只能通过雨水管直接排入河道。”汪亦飙说,雨污混流不但会造成河水的富营养化,夏天里,小区的雨水井也会冒出臭气,影响居民生活。
2018年,借着余杭区创建“污水零直排区”的东风,临平街道重新疏通城市排水“血管”,请机器人检测内部管网、现场“诊断”疑难杂症,召开居民听证会听取百姓的意见等,对街道内老旧小区雨污分流整改,新增雨水立管,用于收集天台上的雨水。
以新曙光公寓成功创建市级“污水零直排”小区为样板,全区20个试点小区完成雨污分流整改,为余杭创建“污水零直排区”打下良好基础。
对余杭来说,创建“污水零直排区”意味着什么?
简单说,就是要在1228平方公里的余杭大地上,全面实现全区污水“应截尽截、应处尽处”,大江大河、小微水体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河湖水生态安全保障进一步提升。
“巩固治水成果,须有脚踏实地、久久为功的精神。而‘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巩固治水成果,这是着眼长远的基础工程,也是瞄准源头的治本之策。”余杭区治水办副主任徐春说。
可以看出,从“五水共治”到全面开展剿灭劣Ⅴ类水行动,再到创建“污水零直排区”,余杭的治水工作已逐渐从水体感官的改善走向了水质的全面提升。
2018年,中泰街道作为余杭“污水零直排区”试点镇街已顺利通过省市验收;全区1179个雨污分流整改项目完成工程性整改验收。
污水零直排,意味着管网污水收集量大幅提升。为此,余杭实施水岸同治,以点到面,全面推进污水管网建设与改造,大力推进雨污分流、全域污水纳管和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新、改、扩建和提标改造。
2018年,余杭全面推进临平净水厂、余杭污水处理厂、良渚污水处理厂、径山污水处理厂等污水处理能力项目建设;完成15个污水管网建设项目,全年新增管网长度达13748米。
在2018年完成‘1+1+20+X’阶段性任务后,2019年计划完成南苑、临平、瓶窑、仓前、径山、鸬鸟、百丈7个镇街的“污水零直排”建设工作,2021年整体完成“污水零直排区”创建。
用河道“颜值”,提升市民幸福感
树木沿岸而立,花朵点缀其中,让一汪清水野趣盎然,大自然的美景,生在河边,更显得摇曳多姿。走近细看,河水虽未清澈见底,但水面无漂浮物,隐约可见水下台阶。
这条河有个好听的名字,叫上塘河,余杭段全长11.38公里,流经星桥、临平、东湖、南苑四个街道,主河道南北两侧有大小支流20条,是余杭区内一条很有“年头”的人工运河。但在前几年,它还是一条惹人嫌的“黑龙江”,河道垃圾漂浮,沿河住宅区乱排现象严重,导致清水不再,每到夏天,河水又黑又臭。
如何让“黑龙江”重新“活”过来,成了余杭治水的“重头戏”。这些年来,星桥、临平、东湖、南苑四个街道各出“奇招”:
星桥街道开展上下游联合治理,密切协同上游江干区丁兰街道和下游临平街道,对河道排水口进行动态水质监测,封堵污染源,杜绝污水入河。
临平街道进行截污纳管和雨污分流改造,关停37万平方米温室甲鱼养殖棚,对河道沿线农户开展生活污水治理;落实河道长效保洁机制,完善“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基本实现污水零直排。
东湖街道采用截污纳管和分散式处置的方式,确保外排废水不进入河道。同时实施村庄整治,拆除违建,取缔废品收购站等,从根本上消灭污染源。
南苑街道给上塘河来了次“大冲澡”,实施生态治理工程,集中清理河道垃圾、漂浮物和障碍物以及河岸垃圾,委托第三方服务机构对上塘河实施综合保洁。
除了治水,人们还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上塘河沿岸也变得越来越美:用木桩替代原先的石坝,全线贯穿绿色游步道,就连曾经荒芜的空地也蝶变成了口袋公园。
2018年,在余杭区“美丽河湖”创建的名单上,上塘河的名字赫然在列。“现在上塘河水质变好了,岸上的风景也很迷人,唤回了不少我们从前的记忆。”家住桂芳桥社区的陈阿姨说,到了晚上,岸边还会亮起灯光,特别美,大家一有空就会过来走走逛逛。
良好的河湖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18年,余杭研究制定了《余杭区美丽河湖建设实施方案(2018—2022年)》,大力推进东苕溪等河道美丽河湖建设,北苕溪(径山段)、何过港、石目港3条河道成功创建市级美丽河湖,北沙港等19条河道获评区级美丽河湖。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2019年,余杭计划创建区级美丽河湖10条,市级美丽河湖3条,争创省级美丽河湖1条。同时,以临平新城、良渚新城、未来科技城,大径山景区为重点,余杭还要打造滨水文化景观节点,把创建工作亮点和成果及时展现给市民群众,用河道“颜值”来提升市民幸福感。
激活“数字治水”,打造“智水”新空间
在余杭区径山镇苕溪项目指挥控制室里,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河道水质指标和监控画面,工作人员只要点击鼠标,监控点的水质监测数据就能实时呈现。
“不用进行现场的巡查,我们在指挥室里可以对生活污水和河道进行24小时监管监控。”余杭区径山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许雷说:“一旦发现水质变差,或者其他一些突发情况,我们会第一时间知道,及时赶去处理。”
许雷口中所说的,正是由径山镇与浙江大学、省环科院、北科大等国家专项科研组合作实施的“苕溪数字治水项目”,通过设立河道水质在线检测系统、现场视频监控系统、无人机移动巡航系统,实现“河长制”向“电子河长”的智能化升级。
2018年,通过“苕溪数字治水项目”的实施,径山镇15条区镇级河道水质稳定在Ⅱ类到Ⅲ类,其中Ⅱ类及以上水质月份占比为80%。前不久“苕溪数字治水项目”顺利通过国家水专项示范工程验收。许雷说:“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全镇推广数字治水项目,实现径山镇全域智慧化治水。”
在未来科技城何过港的主干河道、沿线闸坝、泵站,污水处理厂站一张智慧治水网,建起了一条“数字河道”,通过物联网、大数据、模型模拟、遥感和3D可视化等技术,实现了水质监测自动化、河道管控电子化,以及河道信息实时化。
除了“数字河道”,余杭还通过“数字管网”摸清了每一条地下管道的“来龙去脉”。
2018年,余杭区东湖街道率先开通了“智慧管网”运维平台,通过传感器探测、地理信息系统定位、数据分析等手段,将地下350多公里的雨污水管网,绘制成一张可见、可感的地图。
“以前确定渗漏点要先找施工图纸、再下井探测、开挖道路,没有几天的时间下不来。”余杭区治水办(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说,但借助“智慧管网”运维平台,工作人员就能实时监测管网运行情况,精准找到管网破损点,并对城市内涝、污水溢流等突发情况进行预警。
有了“智慧管网”运维平台,余杭预计管网养护、河道维护成本将以15%的比例逐年递减。
数字化管理手段,还在余杭的河道日常巡查监管、污水厂运维、企业污水排放、防汛监测预警进行全面运营,并打通了数据壁垒,实施数据共享。以余杭区污水处理厂为例,通过数字建模,使用了氨氮控制技术,在完全不影响生产(不停水)和不影响出水水质的前提下,全厂顺利完成扩容2万吨/日污水处理量的目标。
激活“数字治水”,余杭走出了一条特色的水利信息化发展之路。接下来,余杭要加快推进实体水网与数字水网融合,实现多元治水平台,打造余杭“数字治水”的新空间。
余杭形胜四方无,州傍青山县枕湖。如今,水网纵横、人口稠密、企业众多的余杭,通过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厚植余杭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优势。来来的余杭,要让每一滴水中流淌的都是对老百姓“水清岸绿”的生态承诺。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