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环保频道 > 即时报 正文

雷光春:守护“地球之肾”

发布时间:2019-01-07 12:22:27 来源:科技日报 实习记者 代小佩

  “你第一次见到湿地是在什么时候?”

  “出生那天吧。”雷光春说完仰天大笑起来。或许,打出生起,这位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院长就与“地球之肾”——湿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湖南津市傍澧水、滨洞庭湖,那里坐落着一个天鹅村,村边有个名叫毛里的湖。那里湿地成片,是候鸟和鱼儿的天堂。每到夏天,一个几岁的小男孩,常会咕咚一声钻到湖里,抓鱼、嬉戏。

  这个小男孩就是雷光春。近20年来,他一直从事湿地保护和研究工作。“我喝着洞庭湖水长大,对洞庭湖有感情、对湿地有感情。”他说,如今故乡毛里湖已建成国家湿地公园。

guok917_b.jpg

2017年10月,雷光春在青海省泽库县考察泥炭沼泽湿地。

  采访前不久,由于在湿地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绩,雷光春获颁湿地国际(Wetland International)2018年度卢克·霍夫曼湿地科学与保护奖,成为亚洲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生态学家。

  受98年洪灾触动,迈入湿地研究大门

  1978年雷光春考上中南林学院(现更名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属于“老三届”。踏入大学后的20年间,雷光春的研究和湿地并无直接关系。“我的本科专业是特用经济林,硕士研究生期间学的是森林保护,真正促使我研究湿地的是1998年长江特大洪灾。”至今,雷光春仍清楚地记得官方公布的数据,包括受灾人数、经济损失数额和当时洪峰最大流量。

  “实际上,1998年长江洪峰最大流量并非历史最高值。这就让我思考:既然不是历史最高,洪灾的损失为何如此严重?”雷光春说,调研后我们发现,湿地遭到破坏是导致洪灾的重要原因。

  当时,雷光春是北京大学的一名教授,他申请了以恢复长江生命活力为目标的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长江项目(以下简称长江项目),拿到了250万美元的项目资金。

  作为长江项目负责人,雷光春组织研讨、参与调查,在洞庭湖和鄱阳湖实施了一些相关保护措施。长江项目历时近4年,期间展开了10多项相关研究,并提出了“生命之河”的概念。

  1998年洪灾之后,国务院确定的“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方针,为长江中游地区生态恢复方案提供了总体框架。在此方针下,洞庭湖、鄱阳湖区域开展了大规模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工程,生态恢复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退田还湖后,农民的生计在哪里?为此,雷光春和团队提出了“洪水型经济模式”,即四大湿地产业——湿地生态旅游业、水产养殖业、草地畜牧业以及林业与林产品加工业。“它能帮助农民找到新的谋生方式,也能保证退田还湖政策落到实处。”他说。

  保护候鸟栖息地,建设绿色“基础设施”

  上世纪50年代以来,防洪一直是长江流域资源管理与经济发展的优先问题。为考察各地防洪现状,雷光春带队对湖北、湖南和江西等地的水利建设和洪水受灾地区进行调研。

  那段时间,他带着团队成员在上述地区进行考察。拖拉机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他们每天穿着长筒靴,手拿图纸和望远镜。常年的风吹日晒在雷光春脸上留下了痕迹,健康黝黑的面庞上刻着几道深深的皱纹。

  经过调研,他们发现,长江中游防洪建设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洪水危害越大的地区,堤坝建得越高;堤坝建得越高,反而增加了洪灾的风险。

  “当时,水利部门有关领导看到这份报告非常震惊。”雷光春说,此后“生态水利”的概念逐渐得到重视,即强调在水利建设中引入生态学和生物学,而非单纯从工程学角度进行建设。

  2003年1月,雷光春远赴瑞士,到《国际湿地公约》组织秘书处工作,任亚太区域高级顾问。《国际湿地公约》是世界唯一专注生态系统保护的全球性国际公约,我国于1992年1月加入。

  2007年底,雷光春结束了国际组织的工作,回国走上北京林业大学的讲台。回到校园后,他开始将目光对准滨海湿地保护。4年前,调研团队发现,中国滨海湿地的破坏速度是内陆湿地的两倍。

  “空气污染,大家看得见、摸得着,湿地污染却没这么明显。其实,湿地污染造成的饮水安全问题可能更严重。”雷光春说,湿地是应对气候变化,以及解决一系列环境问题的绿色“基础设施”。

  雷光春说,每年约有250种5000万只水鸟往返于繁殖地和越冬地。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迁徙中,黄、渤海滩涂是鸟儿旅途中唯一的“加油站”,但人类的很多生产活动不断地蚕食这片候鸟栖息地。

  2012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世界自然保护大会28号和51号决议提出,黄海(包括渤海)的围填海工程对沿海海域造成显著影响,特别是填海项目造成了负面影响。

  为改善滨海湿地的生态环境,在中国科学院等机构的支持下,雷光春担任滨海湿地保护项目专家组的组长。经长期调研,2016年该专家组发布了《中国滨海湿地保护战略研究报告》,受到各方关注,自然资源部对此还进行了专题研究。

  提升公众认知,培育“湿地使者”

  早在开展长江项目时,雷光春就发现了公众参与湿地保护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他想找到一个突破口,于是先从“活跃且充满激情”的大学生群体入手,“他们可以成为保护湿地的中坚力量”。

  2001年,雷光春在国内启动“湿地使者”行动计划,并定下“把知识带回家乡”的主题。该活动鼓励大学生利用暑假参加培训,并到长江中下游进行实地考察,之后把学到的湿地保护知识带回家乡。

  西洞庭湖畔的青山垸湿地改造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当时,唐代钦是湖南省汉寿县青山垸蒋家嘴镇捕捞队的一个老渔民。1998年洪灾之后,青山垸划归为保护区,禁止任何渔业活动。苦于生计,村民开始到垸子内打渔、放鸭,甚至打鸟、毒鸟。

  2003年,在“湿地使者”行动的影响下,以唐代钦为代表的渔民成立了青山垸社区共管委员会,开始了青山垸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2005年,青山垸又呈现出万鸟齐飞的景象,野生鱼类资源迅速得到恢复,青山垸和整个西洞庭的水质从劣Ⅴ类变Ⅱ类。

  “学生们最具感染力。农村的父老乡亲对孩子上大学后所学到的东西很信任。很快,与湿地保护相关的知识在长江中下游传播开来。”雷光春回忆道,想担任“湿地使者”的大学生需要先通过答辩。

  “网上招募时,15万人同时在线参与答辩,网络都崩溃了。最终,报名的28支队伍中有10支中标,成为首批‘湿地使者’。”他说。

  看到一批批“湿地使者”改变了家乡人民的观念,雷光春很欣慰。相比做科研,组织这类活动更累心,甚至有人觉得“这费力不讨好”。不过,雷光春从未理会这些,他“要坚持做对的事”。

  下个月,雷光春将带学生开始新一轮的野外考察。“我会将湿地保护工作一直进行下去。”他说。

标签:湿地;洪灾;长江;滨海湿地;湿地保护;洞庭湖;青山;考察责任编辑:孙璐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