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云门寺 杨飞帆/作
从绍兴城东出发,沿着平水大道行驶20分钟,就到了柯桥区平水镇。
走进平水,仿佛走进了中华文化的历史,数千年的深厚积淀,烙印在平水的山山水水,如诗如画。当地人会自豪地告诉你,平水镇有各级文保单位(点)30个,每一寸土地下都有遗存。
平水曾经是越国故都。越国在其2000余年的漫长历史中,先后在绍兴建过四座都城,分别是嶕岘故都、埤中故都、平阳故都、勾践小城与山阴大城,其中嶕岘故都、平阳故都在平水境内。
欧冶铸剑、西子采莲、始皇刻石、若耶樵风、云门晋书、若耶诗路、珠茶称雄,等等,众多的历史遗存,以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铸就了平水往昔的辉煌。
今天的平水,从千年的历史文化中走来,围绕山水人文特色,致力于打造绿色生态、休闲养生的平水新城。
稽山精华鉴水源
平水,绍兴南部的一个千年古镇,位于会稽山脉环抱之间,境内的若耶溪贯穿南北。
相传大禹治水,至此而水平,乃称平水。
平水这一地名的出现,约在东汉年间,马臻筑湖后。《嘉泰会稽志》载:“平水,以地理考之,未为湖之前,水不能留,有湖,则水不亟去,津涯深广,故曰平水。”
在多数绍兴人眼里,对平水的认识恰似周作人在文中所写:“平水只是山水好,出产竹木笋干茶叶,一个有趣的山乡。”仅此而已。
当你走进平水,就会发现它远不止于“山水好”。
车入平水大道,映入眼帘的是绵延的会稽山、潺潺的若耶溪,两旁沃野开阔,稻浪起伏,谷穗飘香,民居错落在群山的环抱里,一下子把尘世的喧嚣推远。
会稽山,屹立于绍兴中部,耸峙于越城区、柯桥区、诸暨市、嵊州市之间,呈南西至北东的走向,长约90公里,宽约30公里,是全市地形骨架的脊梁。纯正意义上的会稽山,应该是“南镇会稽山”,指的是会稽山脉北部的香炉峰、大禹陵、若耶溪和九里一带。平水就在“南镇会稽山”的最核心地带。
车子一路向南,同行者会告诉你,平水镇内自然景点密布,人文景观繁多。这里有秦望山会稽刻石碑、司马迁探过的禹穴及石匮、西施采莲处、日铸岭古道,当然最为著名的是收藏过王羲之《兰亭序》的云门古寺。
若耶溪是平水的母亲河,源出平水镇,汇集横溪、尧郭溪等15条小溪,成为鉴湖水源中集雨量最大的一源。
在水乡泽国绍兴,这条长29公里的若耶溪在大江大河中不足为奇,它最诱人的风景还在文化。中国文人对山水风物的热爱,既是一种情结,也是一种文化,诗文与景物相映生辉,是若耶溪的一道独特风景。
若耶溪是浙东唐诗之路上仅次于剡溪的重要水路之一。李白、杜甫、贺知章、王安石、秦观、陆游、苏东坡、辛弃疾、徐渭等无数文人骚客,从若耶溪上泛舟而来,游历吟咏,唐代诗人綦毋潜的《春泛若耶溪》更是流传极广:“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有人这样夸赞若耶溪,我国的名山大川留下了数不清脍炙人口的诗篇,如果以“川”的角度来说,若耶溪称得上是一条诗川,古今中外的诗库中,恐怕很难找到比若耶溪承载诗篇更多的溪流了。
若耶溪两岸还隐藏了太多的传说和故事。这些故事的主角有帝王,有高僧,有诗人,有隐士。
中国最早的地方志《越绝书》上有勾践“走犬若耶”的记载。唐代李绅《若耶溪》有“凿山良冶铸炉深”,写的是欧冶子在若耶溪边为勾践铸造传世名剑。
传说汉太尉郑弘少年时以砍柴为生,一日,他在若耶溪边拾得一箭,即归还寻箭人,箭主人问其有何求,郑弘料其是神人,谓愿早刮南风,暮刮北风,以利山民运舟,不久此地果然出现朝南暮北风,当地人称樵风,这段水面称樵风泾。对此,清代林则徐在《题耶溪渔隐》中这样写道:“平牵舴艋倩渔童,坐试朝南暮北风。”
走过平水,记住平水,不为别的,只为它是会稽山的精华、鉴湖的源头。若有人问平水山川之美,我会借用东晋画家顾恺之的话作答:“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浙东名刹云门寺
自古名胜出文章。
平水有两座名刹:云门寺、平阳寺,两寺只隔一条若耶溪。
现代著名作家曹聚仁在《万里记行》里有关于平水的记载,大致是说:平水的云门、平阳等寺,正是唐人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中名寺的一部分。以云门寺为最著,岩间石刻,留着大书法家智永的遗迹。
今天的平阳寺,无论规模还是气势,看上去远胜于云门寺,且清朝最爱出游的祖孙皇帝康熙与乾隆都对平阳寺宠爱有加,或题额或赐经。只是,后人最津津乐道的仍是云门寺。
云门寺始建于东晋义熙三年(407)。据史书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曾于此隐居,某夜其屋顶忽现五彩祥云,王献之将此事上表奏帝,晋安帝遂下诏改建为寺,称“云门寺”,门前石桥名“五云桥”。据初略统计,《全唐诗》直接咏及云门的诗作达50余首。400余名唐代诗人曾夜宿于此,他们在此相会相友相歌、谈玄谈佛谈道,云门寺也因此被誉为天下第一名人客栈。
陆游在《云门寿圣院记》中写道:“云门寺自晋唐以来名天下。父老言昔盛时,缭山并溪,楼塔重覆,依岩跨壑,金碧飞踊,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观者累日乃遍,往往迷不得出,虽寺中人,或旬月不相觌也。”
我多次到过云门寺,对云门寺昔日之辉煌,今日之沉寂,早有心理准备。
云门寺挤于寺里头村的民居之间,寺门甚是狭窄,门楣上方书“云门古刹”行楷大字。主殿是清代重建的木构建筑,共两进及东厢房数间。
因是中午时分,碰巧赶上僧人们做午课,隐约听得《大悲咒》从殿内传来,因担心扰了出家人的清净,便在殿前的院落止步。
信步走到右侧的一排厢房,映入眼帘的是用栅栏护着的石碑,俯身细看,原来它就是弥足珍贵的《募修云门寺疏》!由碑向前两步,即寺的山墙外侧,是一口长方形地下石池,这是书法大家王献之当年的“洗砚池”。
相传,《兰亭序》真迹曾长期保存在云门寺。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弥留之际将《兰亭帖》传给弟子辩才。唐太宗晚年酷爱书法,尤重“二王”,对梦寐以求的《兰亭序》只闻其名而未睹真迹,甚为遗憾,后得知《兰亭序》在辩才手中,欲诱骗他献出墨宝,未果。唐太宗明求不得,就派心腹御史萧翼化装混入云门寺,设计从辩才手中盗取了此帖。辩才获悉此事,“身便绝倒,良久始苏”……
《兰亭序》的出世,让兰亭成为书法圣地;它的匿迹,却未能让云门寺名扬天下,造化厚此薄彼,多少有失公平。
历史上的云门寺规模宏大,曾有“殿堂、宇舍200间。自明末以后,云门寺一直不振。在民国时,还有寺僧200余人。至1940年,寺内只剩22名僧人。1951年,寺舍废,改民居”。
近年来,云门寺正在逐步重建。可惜的是,除了“五云桥”和《募修云门寺疏》碑被列入区文保点外,其他的现存建筑物连区级文保点都不是。
曾经堂而皇之地进入中国文化史的云门寺,它的晨钟暮鼓终已远去……套用余秋雨的话来说,如果把时态归并一下,云门寺实在是一个鸿儒云集、智能饱和的圣地。可惜的是,处于人杰地灵的历史文化名城,由于周遭太多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令云门寺隐入其间,被遮蔽太久。
今日“浙东唐诗之路”开发正酣,云门寺作为其中绕不过去的一个内涵丰富的节点,惟有寄托于今人,合力保护之开发之,方能继续为人景仰。
相信,这一天定会到来。
珍贵仙茗日铸茶
对平水日铸茶的认知,最初源于张岱。
这位明末清初的大才子在《兰雪茶》一文中写道:“日铸者,越王铸剑地也,茶味棱棱有金石之气。”北宋诗人欧阳修曰:“两浙之茶,日铸第一。”南宋诗人王十朋曰:“龙山瑞草,日铸雪芽。”日铸名起于此。
行前,特意翻阅了《平水镇志》,才知平水自古是茶、竹、杂粮、水稻四分天下。特别是茶叶中的日铸茶和平水珠茶声名远播,堪称平水物产中最为璀璨的明星。
公元780年,茶圣陆羽完成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文中曾点评越州日铸茶为珍贵仙茗。
茶名“日铸”,有其来历。
绍兴城东南约22公里处有一座山,名日铸岭,相传为春秋战国的欧冶子炼剑之处,向阳的山坡阳光充足,于是被命名为日铸岭,岭上所产之茶,曰日铸茶。
唐代,平水茶叶采用蒸青的方法,自成一格,谓之团茶,色、香、味俱佳,成为朝廷贡品。元稹为白居易的《长庆集》所写序文,记载了平水有一处草市,在市集上,凭元稹或白居易诗歌的转抄本可以换取酒或茶。
到了宋代,平水茶叶改蒸青法为炒青法,改团茶为散茶,改碾碎煮为全叶冲泡,完成了中国制茶、饮茶史上的一场革命。欧阳修著《归田录》一书,说:“叶纤而长,其绝品至三二寸,不过数十株。多啜宜人,无停滞酸噎之患。”
元末战乱之际,江南的社会极不安定,闲适的品茶习俗也受到影响。
明代时,日铸茶又兴旺起来。明朝政治家、文学家刘基在《出越城至平水记》一文中,称平水“多美茶”。张岱精于茶艺,他悉心改制家乡的日铸茶,创制出一款“兰雪茶”,成为爆款,风靡南北,值得今人借鉴。
清代,平水茶区的炒制方法又有新的改变,把制成的茶叶揉成一团,外形成颗粒状,细圆紧结,宛如珍珠,故名珠茶。嘉庆年间,平水珠茶出口美国。同治、光绪年间,则是平水茶的全盛时期,年产量高达15万至20万担,平水镇上,收购毛茶的茶栈林立。此时的茶商已不满足于收购、运销,还进行深加工。到了民国二十五年(1936),平水茶区内尚有茶栈93家。
周作人在《吃茶》中写道:“一直从小就吃本地出产本地制造的茶叶,名字叫作本山,叶片搓成一团,不像龙井的平直,价钱很是便宜,大概好的不过一百六十文一斤吧。近年在北京这种茶叶又出现了,美其名曰平水珠茶。”
平水茶文化底蕴之深厚,可见一斑。
今天的日铸茶已经成为平水镇的支柱产业之一,开发出平水日铸茶、红茶、龙井三大系列14个品种,芳香四溢,声名在外。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