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环保频道 > 即时报 正文

嘉善罗星街道以科技手段破解秸秆处理难题

一根秸秆撬动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18-08-26 09:20:10 来源:嘉兴日报 记者 戴纯青 见习记者 付梦婕 通讯员 陶高峰

  “现在秸秆再多也不怕,我们村里没有烟火味儿,也没有烂柴堆了!”站在绵延几十米的堆肥田旁,嘉善县罗星街道马家桥村村委会主任王培新自豪地说。

  对于素有“中国甜瓜之乡”美称的马家桥来说,能发出这样的宣言并不容易。村里九成农户种甜瓜,大棚甜瓜种植面积达3500多亩,一个占地一亩左右的大棚就会产出3000多公斤秸秆。早几年,一到收获季节,村里就“硝烟四起”。随着秸秆禁烧力度加大,村民就把无处安放的秸秆堆到了河岸边田埂旁,柴堆有碍观瞻,还容易滋生细菌,时间久了还有一股霉烂味。

  怎样在保持优势产业兴旺的同时,让村庄更加生态宜居?对于马家桥村乃至整个罗星街道来说,秸秆是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为了破解这个难题,今年初,罗星街道启动了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试点工作,与浙江宜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马家桥村和鑫锋村实施“微秸宝”项目,进行秸秆的资源化利用。

  村企合作,巧把废料变肥料。项目在马家桥村设立了秸秆集中回收点,由村里负责统一运输,农户每上交一吨秸秆就可换得300公斤有机肥。为了鼓励村民使用秸秆换取有机肥,罗星街道还建立了镇村户三级长效治理机制。街道在马家桥村设立秸秆集中回收点,农户把秸秆运送至回收点,由村里集中装运至秸秆发酵堆,经腐熟发酵转化为有机肥,村民再来兑换。

  “陈年秸秆能处理掉,还有肥料拿,这是天上掉馅饼了不成?”项目启动时,许多农户都将信将疑。村里党员干部带头,发动一批农户参加了堆肥试验。没想到,第一批发酵完成的肥料就顺利通过了第三方检测,达到了有机肥标准。王培新告诉记者,试验期间,她家4亩甜瓜大棚产生秸秆换来的有机肥,减少了自家三分之一的农资投入。

  看到了有甜头可尝,村里的瓜农们竞相参与。今年春甜瓜下市后至今,村里已经回收甜瓜秸秆废料3000多吨。现在,村里已经用6亩闲置土地建起了秸秆发酵堆,通过腐熟发酵来生产有机肥。“兑换来的有机肥,自己再添200公斤左右,11月下到地里,为来年育苗做准备;和过去相比,平均下来一个棚的肥料支出能节约300元左右。”王培新算了一笔账。

  秸秆堆肥发酵并不算一个新概念,在农民的印象中,这种处理方式往往效率低下,容易造成污染,肥料质量也不稳定。让秸秆真正“变废为宝”,罗星街道是如何做到的?“我们是靠了科技的力量。”罗星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朱云良说。走进“微秸宝”项目的堆肥田,一只厚实的长方形布袋罩在发酵堆上,一旁的机器“嗡嗡”作响,正往布袋内源源不断充气。

  “别看这个发酵堆面积不大,里面可是大有名堂!”浙江宜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亦宁介绍说,“一个小小的堆肥系统,里面藏着两个国家发明专利。”“微秸宝”智能堆肥系统主要由“防水透气的高分子覆膜材料”“专利的微生物发酵包”“自主研发的微秸宝APP”三部分组成。覆盖废料的“布”用的是国际先进的高分子防水透气材料,既能保证发酵温度又能隔绝异味,同样一套设备在欧洲售价高达3万欧元。此外,他们还引入了互联网思维,开发了“微秸宝”APP。

  “微秸宝”项目启动前,企业专门对马家桥村的土壤进行了一次检测,发现当地土壤板结现象严重,肥力很差。王亦宁说,随着“微秸宝”项目“蛋糕”做大,对有机肥关键指标的试验检测显示,送检肥料样品的pH、氮磷钾总养分和有机质均达到NY525-2012有机肥料的要求。有机肥的质量上去了,过度使用化肥的现象也随之得到了一定缓解。

  据了解,目前马家桥村已建立50个堆肥点,除了罗星街道辖区内的村庄,目前该街道还在与嘉善县农经部门积极接洽,进一步推广秸秆还田的生态模式。

  “借助科技力量,推动秸秆资源化利用,这将成为我们乡村振兴之路的一个‘支点’。”罗星街道相关负责人说,秸秆产业看似小课题,却贯穿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全过程,又与农业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密不可分,“秸秆问题处理好了,我们的优势种植业发展就少了后顾之忧,村庄环境更好了,村民的满意度也更高了。”

标签:秸秆;罗星街道;堆肥;戴纯青;付梦婕责任编辑:朱斌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