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环保频道 > 即时报 正文

柯城区:奇思妙想让垃圾美丽再生

发布时间:2018-06-02 08:29:32 来源:衢州日报 记者 姜华斌 通讯员 孙斐 丰云丽

45.jpg

56.jpg

  废旧轮胎制成的沙发、塑料油桶组装成的机器人、旧鞋改制而成的花盆,上周末,市区水亭门街区上演了一场垃圾变废为宝的时尚秀,柯城区各乡(镇、街道)展出了3100多件垃圾再生作品,博得了市民阵阵惊叹。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宝贝’,稍加利用就能发掘它们的价值。”本次活动由柯城区农办、住建局主办,府山街道承办。府山街道一名工作人员介绍,活动目的是以现场体验的方式向市民宣传垃圾分类的意义和方法,不少展品取材于“垃圾再生馆”收集的废弃物品,干部与群众共同参与,用巧手使得垃圾美丽再生。

  动动巧手,变废为宝

  “你来猜猜这是什么做的。”日前,记者走进府山街道坊门街社区,一个展厅里摆放了十多件工艺品,有件作品乍看是一幅蝴蝶主题的装饰画。社区党委书记余黎莉介绍道,这幅画是一名街道干部参照网上图案,用废旧纸板剪切、粘贴而成的。

  类似的奇思妙想在展厅里的其他作品上得以体现:啤酒盖作为“鳞片”的“鱼”,废旧塑料管构成的花树图,旧衣物裁剪、缝制成的骨头枕,还有旧报纸和回形针为原材料的门帘,这些作品均在上周末进行了集体展示。

  “我们的作品很受市民欢迎,蛋雕、轮胎做成的木马、石头拼成的画,有的市民看过我们的展品,连连发出赞叹。”余黎莉说,展示活动期间,该社区一个高约1.5米的机器人很受孩子们青睐,这是由一名社区干部自行从汽车修理厂找来空油桶,用铆钉拼接而成,通过简单设计和组装,可能被随意丢弃污染环境的油桶,变成了孩子们喜爱的玩具。

  就地取材、巧妙构思、动手制作,将一件件垃圾改头换面,这项活动在坊门街社区开展了一年多。去年4月,首家垃圾再生馆在西河沿开业,社区每月组织居民学习垃圾分类知识,邀请社区内的“草根达人”教居民利用垃圾制作摆件等手工艺品和拖把等生活用品。在西河沿的垃圾再生馆,摆放着居民用垃圾制成的手工艺品,以及诸如扑克牌做成的时装等创意作品,以此向居民展现垃圾再生的价值。

  垃圾分类和再利用进社区

  自柯城区推广“垃圾再生馆”模式以来,不少居民重新认识了垃圾的价值,垃圾分类不仅进了村,还进了城市社区。

  “这些边角布料是我从布店里收集来的,用来做香囊。”71岁的吴大娜家住市区费家巷,她家的桌子上堆满了彩色布料及数个已做好的香囊,她准备在端午节期间将香囊送给社区居民。

  吴大娜家随处可见垃圾再利用的物品,既有旧窗帘、旧衣物做成的椅垫和靠枕,也有旧丝网做成的花、鸟等工艺品。她说,平日里她会把家里的废弃物品重新利用起来,制成的物品除了自用,还会送给附近居民及社区里的垃圾再生馆。上周末的展示活动,她有30多件作品参展。

  “垃圾用对地方就是宝。”吴大娜说,她家里的垃圾都是分类收集和处理,厨余垃圾和其他生活垃圾分别装进2个桶里,分开投放,可利用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送到社区的垃圾再生馆兑换积分或现金。

  “垃圾再生馆模式实施一年多来,社区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有利于实现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余黎莉说,仅西河沿垃圾再生馆,从开业到目前,已收集可回收垃圾158吨、有毒有害垃圾8000多件。

  如今,柯城区按照“一社区一馆、一村一馆”的要求,建成了完善的垃圾再生馆覆盖网络,通过设置统一的配置标准、服务流程、分类标准、运行机制,实现了垃圾再生馆的规范化运行。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区城乡实际垃圾分类参与户数近11万户,共回收可回收垃圾2900余吨、有毒有害垃圾20余万件,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


标签:垃圾;作品;社区;有毒有害垃圾;变废为宝;市民;居民;香囊;机器人;轮胎责任编辑:季建荣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