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环保频道 > 即时报 正文

分类习惯怎么培养 投放质量如何提升 混装运输如何避免

海曙区破解垃圾分类三道难题

发布时间:2018-05-23 07:05:00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胡芸 区委报道组 续大治 通讯员 张立

  浙江在线5月23日(浙江在线记者 胡芸 区委报道组 续大治 通讯员 张立)城市垃圾分类习惯怎么培养?投放质量如何提升?混装运输如何破解?宁波海曙区通过一系列探索,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从源头分类投放到终端运输处理,进行一场深刻的环境革命,推动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5年来,中心城区238个小区共13.08万户居民家庭参与了生活垃圾分类,分类知晓率从2012年的35.7%提高到90%以上,分类收集覆盖面达90.42%,正确投放率超60%。

  2013年,海曙中心城区每天产生生活垃圾488吨,超过中转站每天400吨的设计能力,超负荷运转。饱受“垃圾围城”之苦的海曙,开始了垃圾分类实践。牡丹小区成了试点之一。

  方法并不复杂。试点家庭每户发给两个不同颜色的桶。一个放厨余垃圾,另一个放其他垃圾。“尽管有挂横幅、发宣传单、文艺小分队的‘狂轰滥炸’,不少人却不以为然,工作人员上门做思想工作,不料被骂。” 时任牡丹社区党委书记的陈赛花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五味杂陈,“那段时间,分类成了头号任务,社区工作人员、环卫工人、楼道保洁员几乎全体出动,人人出门都带着一把火钳,以便随时翻垃圾,指导居民分类。”

  社区和志愿者们的坚持让居民一点点看到了改变。原先脏水漫流的路面变得整洁起来,总是散发着恶臭的垃圾房没了臭味……慢慢地,分类投放垃圾的居民多了。2014年3月,海曙区垃圾分类向全区铺开。

  2015年11月,海曙区在宁波率先开展垃圾袋二维码“实名制”试点工作。同年,安丰社区启动垃圾分类“一户一码”项目。

  安丰社区共有住户1618户,每家每月能收到31个垃圾袋,社区借助二维码技术建立垃圾分类家庭电子档案,从垃圾袋的接收、发放到领用人信息输入,再到开袋检查和扫描,每一步都与一个专配的手机终端实行联网。试点启动后,小区督导员每天开袋检查。

  “有个别家庭会特意避开我们的检查时间,每次去查,都查不到他们的垃圾袋。有的把二维码撕了,用其他袋一起装。”现任安丰社区党委书记陈赛花介绍,社区每月都会在小区单元门上公布各家分类情况。对得分差的家庭,社区会发信息提醒和上门劝导。“如果有家庭经常被亮‘红牌’,他们自己也会觉得不好意思,久而久之,大家垃圾分类的自觉性提高了,准确率也提升了。”

  不管垃圾在前端如何分类,如果末端出现“先分后混”,都难以实现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早在2016年4月,海曙区就出台《垃圾分类收运体系暂行办法》,明确收运职责分工:厨余垃圾由区环卫中心收运;可回收物由社区或区分类办联系再生资源队伍进行回收;有害垃圾先由区城管部门运送到固定的收集点,再由专业公司统一运送到危险废物处置厂。

  前不久,海曙区试行给每辆垃圾直运车制定了一份清运时刻表,精准设定辖区的垃圾收运时间。“我们经过走访调研和模拟计算,制定清运时刻表,进而规范垃圾分类收运体系。”海曙区分类办相关负责人任海芳介绍,这份时刻表覆盖238个小区,尽量做到收运时间不浪费、运输路线不绕行。

  同时,每辆清运车内安装了智能化设备,包括GPS定位、视频监管等。车辆进入社区后,用对应的社区卡在终端上刷卡,将分类的垃圾装入运输车,称重系统会播报收集的垃圾净重,并将此数值和垃圾种类及社区卡号等信息一起发送到宁波市智慧环卫信息系统平台,实施全过程监控。

  不同类别的垃圾上不同的车,事实证明这样的垃圾收运模式成效明显。“街区一片清爽,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减少垃圾约8.4%左右。”海曙区城管局副局长谢跃伟表示,垃圾分类,需要环环相扣的配合,如果其中一方掉了链子,这工作就白做了。

  去年,海曙区建起了一座极具科技含量的垃圾焚烧发电厂,日处理垃圾2250吨,能发电80多万千瓦时,实现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


标签:垃圾;生活垃圾;社区;垃圾袋;中心城区;时刻表;居民;终端;党委书记;居民家庭责任编辑:季建荣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