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杭州淳安下姜村,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的基层联系点,也是省委、省政府一直以来观察验证“三农”政策实践成果的窗口。多年来,在习近平同志关怀和指引下,下姜村实现了从贫困村向“绿富美”的飞跃。党的十九大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号角,浙江乡村振兴开启新的征程。大潮兴起之时,本报总编辑率领本报调研组赶赴下姜蹲点采访,探寻下姜发展之路。今起本报陆续刊发系列报道。
浙江在线3月28日讯《礼记》有言:“仲春之月,毋竭川泽,毋漉陂池”。
草木蔓发时节,我们出杭州一路向西,来到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追寻它的绿色变迁、喜人变化。
浙江大地上,面积10.76平方公里的下姜村,只是不太起眼的一点。
从本世纪初开始,这个浙西偏僻山村先后成为五任省委书记心系之地,凝聚起绿色发展的磅礴力量:从砍柴为生的穷村,蝶变为绿水青山环绕的美好家园,获得“浙江最美乡村”“全国生态家园示范村”等荣誉,森林覆盖率高达97%。
7天蹲点调研,我们发现,这里最让人自豪的,不是碧水清清,不是绿意绵延,也不是风生水起的现代农业、民宿产业,而是人们在探寻多种发展方式时,对绿色理念的坚守。
正如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所说:“通过熟悉一个小村落的生活,我们犹如在显微镜下看到了整个中国的缩影。”从下姜出发,可以看到中国无数村庄生态振兴的路径。
“要给青山留个帽”
——从破解环境问题开局
在村民莫海林带领下,爬上五狼坞登山基地,淙淙涧流和悠悠鸟鸣间,我们注意到:山里少有大树,大多树木直径不足10厘米。莫海林说:“这是下姜变迁的见证啊。”
不了解下姜的过去,就听不懂莫海林的感慨。
下姜,古名“雅墅峡涧”。700多年前建村时,它便被寄予了诗意栖居的愿望。但直到20年前,这里仍是个穷村,地处山区,缺地少田,村民以砍柴、养猪为生。急于摆脱贫困的下姜人还在山上造起土窑。最多时,40多座木炭窑同时开烧,大量树木被砍倒用于烧窑,大树日渐减少。村庄上空缭绕着呛人的烟雾,地上是被雨水一冲便肆意流淌的猪粪猪尿。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村民有没有怨言?“怎么没有!”老村支书姜银祥说,因为污水四处流、苍蝇满天飞,村里肠道传染病不断,村民怨声载道。
如何解决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这是下姜的困惑,也是当时浙江许多农村面临的难题。改革开放以后,我省农村一度“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经济发展的同时,村庄面貌却不尽如人意,常常是“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都是垃圾村”。
2003年4月,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辗转来到下姜,看着被砍“秃”的山,他说:“要给青山留个帽”。看着脏乱差的村容村貌,他建议修建沼气池。
从下姜回去不久,当年6月,在习近平同志的推动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在全省展开:花5年时间整治和改造1万个村庄、培育1000个示范村。广大农村成为浙江绿色发展的突破口,开启人居环境蝶变之路。
修沼气池的消息在下姜传开后,村民反应不一。沼气池,要将猪粪挑到池子里发酵,不少人嫌麻烦,还有人怕花钱。为了这事,村民代表大会开了几次,意见不一,关键时刻,村两委干部带了头。
在村民姜祖海家,我们见到了村里的第一个沼气池。猪圈与沼气池相连,厨房和卫生间配套改造,既解决了脏水的去处,又提供了照明、做饭的能源,砍柴烧火的事也少了。
“真是一举多得。没多久,就有65户人家用上了沼气。”说话间,姜祖海还为我们算了笔账,“一个沼气池每年省500多度电,相当于一年少砍林地3.5亩、少排污水140吨。”
改善环境,亦能改变人心。
用上沼气的第二年,村里决定封山育林“给青山留个帽”,发布了新的村规民约:公益林严禁砍伐,承包林须经村两委同意才能砍伐。700多名村民无一反对。
“从此绿水青山真正从一种风景,变成内心追求,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姜银祥说,今天的下姜正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导下,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先后编制《村庄整治规划》《农业产业规划》等,完成了河道清淤、污水处理等项目,成了国家3A级景区。
如今,我们行走村里,凤林港清泠泠的水倒映着连绵青山,村道上间隔竖起了光伏面板,家家户户安装着太阳能热水器……对于使用这些清洁能源,村民们已经很习惯,打心眼里欢迎。
发展美丽经济
——青山如何变金山
下姜的变化令人惊艳。一批批考察团来到这里,寻求它的奥秘。有人问:“怎么始终保持绿色发展的热情?”
回顾发展的历程,姜银祥觉得,2004年和2015年是两个关键节点。
地处山区,下姜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发展空间狭小导致了靠山吃山的生产方式。“保护生态的道理,大家懂,但又很犹疑,吃不饱饭,拿什么保护环境?”姜银祥说,当时的下姜迫切需要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之道。
我们沿环村绿道缓缓而行,下姜的全景展现于眼前:东侧,是220亩葡萄园和60亩草莓园;向西,占地150亩的“世外桃源”基地里,桃花开满枝头;不远处,黄栀子灌木遍布山坳……
3月的阳光温暖、和煦,我们感受到,这里既是花一茬接一茬长的大花园,也是活力迸发的生态创业乐园。
“现在,村民靠土地流转、园区打工和村集体分红,就能获得比原来多的收入。”姜排岭说,他们能坚持绿色发展的奥秘,就根源于习近平总书记2004年再次来到下姜村时,对村庄产业发展的关心,并多次过问黄栀子基地建设,推动自然资源经营方式变革,实现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的转变。
伴随着采访深入,一个新问题随之而来:“人多地少的根本矛盾没有解决,靠土地流转和村内打工,能致富吗?”
“不够。”前任村支书杨红马说,几年前他“当家”时,就面临了与浙江不少山村类似的空心化困境,“下姜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在哪里?关键是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统一。”
这个契机,很快来了。
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来到浙江,在舟山新建社区农家乐业主袁其忠家里,他详细了解了当地借自然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的情况,鼓励发展“美丽经济”,“我在浙江工作时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话是大实话,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了这个观点,这就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我们就要奔着这个做。”
当年11月,全省美丽乡村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上,浙江提出从“环境美”迈向“发展美”,“十三五”期间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民增收互联互动。
下姜村也由此提出了新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以打造景区村庄为基础,发展农旅融合、民宿产业等多种业态。而新开通的淳杨线绿道,正好使下姜村的交通条件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
如今,村里的民宿开到了第23家,返乡村民和外乡创业人数超过40人。迎接城里人吃农家饭,到五狼坞登山、赏花,到竹林挖笋、采野菜……看着游客脸上的笑容,下姜人惊觉:原来精心呵护的绿水青山,早已是金山银山。
下姜村的绿色之路有何特别?姜排岭说:“正因深感发展成果来之不易,所以我们更懂得生态是一切的基础,保护标准也更严。”
两年前回到下姜、投资水上娱乐项目的村民姜红荣证实了这一说法:“当时做项目,村里没提收益要求,就说了三条底线,一不能影响自然风貌,二不能污染水体,三不能随意采挖鹅卵石。”
因而,凤林港上的每一项基础设施,都做到了因地制宜,钓鱼台是原木的,花坛种了最寻常的油菜花,展示着乡野风情,也展示生态自信。
绿色发展无止境
——“三生共融”向未来
在村里的时候,一场保洁工作会议引起了我们的兴趣。
除了给姜俄生、刘德流、杨时元、王德和等4位保洁员划分了更精准的包干区域,还提出了新的KPI考核方式,路面清洁、垃圾分类等数十项内容列入了考核范围,村委会每月巡检两次,检查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
这让年过60岁的保洁员们很新奇,也隐隐感觉这是更管用的招数。“新时代新气象。”姜俄生不由感叹。
的确,新时代的下姜面向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要求,面向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建设大花园的目标,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前些年拼命种毛竹,现在效益不好,又懒得去砍,我看这里面大有文章,山林也要精细化管理才行。”村党总支书记姜浩强先说。
“公共区域绿化养护,若是请专人,每年开支要10来万。大家现在建美丽庭院热情高,能不能发个‘招贤令’自己管?”村会计姜国炳打起了“算盘”。
村民们也有自己的看法。“要说现在生态有什么不足,就是太绿、花少。”时隔多年又养起了蜜蜂的莫海林笑笑说道。
一个个个体,虽着眼细节,切中的却是当下浙江乡村生态建设的共性问题,比如保护和利用的最佳比例,比如如何丰富业态、增加“两山”含金量,又比如绿色生活方式如何发自内心、成为自觉。
最近杭州市发布的一份规划,也为下姜打开了新窗口。
这份《下姜村及周边地区乡村振兴发展规划》提出:要坚持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融”的发展理念,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成为浙西山地绿色发展、山区农民共同致富的典型示范。
共同发展,源于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解。“下姜及周边9村,山连着山,水连着水,需要整体保护、统筹推进。”枫树岭镇党委书记汤丽君说。显然,下姜正在描绘一幅更新更美的图画。
在中国大地吹响乡村振兴号角的今天,驻足浙江西部山区、千岛湖畔的下姜,追问15年来她的绿色蝶变,我们感知且震撼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展望且坚信的,是步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2.8万个浙江乡村和广袤的中国原野,将要滋长迸发的盎然春意和蓬勃生机。(执笔 记者 沈晶晶)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