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环保频道 > 即时报 正文

提升垃圾分类 工作水平的几点建议

发布时间:2018-01-09 08:56:27 来源:鄞州日报 通讯员 朱风华

积极引导居民参与垃圾分类,推进“分类垃圾一小步,绿色生活一大步” 林银海/摄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也急剧增加。在全国600多座大中城市中,有2/3陷入垃圾的包围之中,1/4已没有合适场所堆放垃圾,全国城市垃圾产生量每年以约8.98%的速度递增,城市面临“垃圾围城”的困境。在宁波,城区年产垃圾130多万吨,日产垃圾3834吨,超过了中心城区现有处理能力(3750吨/日),且市区垃圾产量还在以年均5.6%的速度持续增长,生活垃圾分类迫在眉睫。

  垃圾分类工作存在的难题

  鄞州区自2013年推行垃圾分类工作以来,已经初步形成了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体系,分类成效初步显现,但是实际工作中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还有待增强。目前垃圾分类工作主要还是靠政府投入来推动,存在“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街道、社区层面有干劲,也有方法,但是由于受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意识还比较淡薄,主动性、积极性还不够强。

  垃圾分类知识的渗透度还不够高。各个社区对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都很大,基本上采取了4~5种甚至更多的宣传方式,但是对居民关于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仍然不够到位,面对面指导比较少,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程度还不够高,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仍然不是非常了解。

  垃圾分类工作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目前各个社区普遍建立了垃圾分类工作督导员、培训员等队伍,但是这支队伍的稳定性不够高、专业性不够强,对他们的教育培训还没有实现常态化、长效化。特别是督导员队伍,基本上以环卫工人、社区内的退休失业人员等为主,队伍的素质不够高,而且流动性大,招募难度同样也很大。

  生活垃圾分类的质量还有待提高。居民源头分类效果不理想,投放的准确率偏低,社区分类指导员不得不进行二次分拣,既造成了环境污染,又增加了人员负担。

  对垃圾分类的效果缺乏有效监督。目前市级层面还没有出台垃圾分类方面具体的条例、规定,对于不进行垃圾分类的居民,只能进行劝说,并不能进行惩罚,导致垃圾分类的效果仍不理想。

  垃圾分类工作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垃圾分类处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但是目前以区垃圾分类办牵头,街道、社区具体操作为主,其它相关部门的参与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工作合力还不够强,政策统筹性也不足。

  加强垃圾分类工作的建议

  笔者认为,下一步要按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市场化运作、法制化规范”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创新宣传方式,努力探索市场化运营的路子,加强制度建设,积极引导广大居民自觉参与垃圾分类行动。

  根本方法在于转变思想观念。垃圾分类最主要的还是做人的工作。首先,要转变居民的分类意识、培养居民的分类习惯,把垃圾分类渗透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当中。其次,要创新宣传方式,借助多种新型媒体,策划居民易于接受、乐于参与、产生共鸣的垃圾分类活动。再次,要让垃圾分类进学校、进课堂,在学校安排垃圾分类的课程,从小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并通过“学校+社区”促使成年人进行垃圾分类。要动员居民积极参与,以家庭、楼道、小区等为单位,开展各个层面的示范创建,积极营造垃圾分类的浓厚氛围。

  关键举措在于配齐配强专兼职人员。目前垃圾分类依靠的主要力量是督导员,由各社区自行配备,存在稳定性差、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为此,建议由区垃圾分类办统一招募一批垃圾分类的专管队伍作为督导员,可以由环卫工人组成,实行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统一服务标准、统一检查考核。同时,要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在各个社区建立一支相对固定的垃圾分类工作志愿者队伍,完善教育培训、激励促进以及督查引导等机制,通过志愿者的力量,引导市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

  有效措施在于建立激励机制。将垃圾分类与物质奖励挂钩,让居民获得实惠,从而逐步树立起垃圾分类的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议广泛推行垃圾分类积分制,居民把分好的垃圾拿来,根据分类质量的好坏获得相应积分。然后,居民再用积分去兑换需要的物品。兑换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可以采取实物兑换,主要是柴米油盐等老百姓日常生活必需品;也可以采取服务兑换,动员小区周边的一些洗衣店、洗车店、理发店等参与、支持垃圾分类。要推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根据小区实际,固定早晚两个时间段,由督导员在固定点位一对一督导,引导居民正确分类,这样既可以提高居民分类的准确率,又能够实现垃圾不落地,为后续收运创造条件。

  大的方向在于推行市场化社会化服务。去年3月,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出台《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创新体制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目前,从各地垃圾分类市场化、社会化的试点来看,企业针对居民需求推出的服务模式,比单纯地以行政手段推广垃圾分类更有效,更符合市场规律。比如,去年5月,杭州下城区潮鸣街道引入浙江九仓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创立“互联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品牌——“虎哥回收”,有效撬动了居民分类热情,使居民从嫌麻烦、不愿分,到享实惠、主动分。要逐步推进生活垃圾处置市场的开放,着力培育优秀企业,从税费减免和财政补贴等方面予以适当扶持。垃圾分类服务企业要进一步加快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再生利用水平。

  切实保障在于加强立法规范。要建立健全垃圾分类收费制度,从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外经验来看,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最终还是要走向法律层面,实行强制分类。比如德国,在敦促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方面,采取“连坐式”的惩罚措施,如果垃圾回收人员发现一处垃圾经常没有严格分类投放,会给附近居民区的物业管理员以及全体居民发放警告书信,如果警告后仍未改善,就会提高这片居民区的垃圾清理费。

  城市面临“垃圾围城”的困境,生活垃圾分类迫在眉睫。要按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市场化运作、法制化规范”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创新宣传方式,努力探索市场化运营的路子,加强制度建设,积极引导广大居民自觉参与垃圾分类行动。

标签:垃圾分类;居民;工作;分类责任编辑:陈婷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