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环保频道 > 即时报 正文

回眸2017绿色产业里的“金山银山”

发布时间:2018-01-04 09:02:12 来源:人民政协报 记者 高志民 本报记者 高志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绿色产业发展做出的最生动诠释。回眸2017年,我国绿色产业从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到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从新能源汽车方兴未艾,到光伏产业阔步向前,一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伟大变革正在展开———

  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民以食为天。从高产农业的“吃饱肚子”到绿色农业的“吃得安全”,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农业发展的追求。

  农业迎来变革“新时代”。2017年12月29日,为期两天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闭幕。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次会议全面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策并进行部署。会议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坚持重中之重战略地位,切实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农业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总结2017年及过去五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时指出,五年来,农药、化肥利用率分别提高3.8和4.8个百分点,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和农膜回收率均达到60%以上,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5.3%,绿色这个农业本色正在变得更加清亮。

  “从农业产业的角度来看,农业产业发展到今天,我们需要尽快突破传统农业产业的边界。”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提供农产品、物质产品的同时,传统农业产业的概念将向保证物质生产向拓展非物质性的其他的新产业的发展,发生重大转变。比如互联网+、观光旅游休闲、生态环境的保护、体验式农业等,这些都是所谓的农业产业外延、边界的拓展。

  2017年的中国农业,更是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人工智能。2017年人工智能成了人人关注的焦点,耕地机器人、施肥机器人、喷药机器人、采摘机器人纷纷亮相;

  基因编排。2017年,基因编排技术在农业和养殖业方面大放异彩。从“低镉稻”到“超级猪”,基因编排可以让动植物远离疾病,保障了老百姓的餐桌安全;

  智能温室大棚。智能温室大棚在全国各地被广泛建立,这种温室大棚能自动感测温室内农作物的生长状态;

  植物工厂。用营养液代替土壤,用LED光源代替阳光的种植方式,可以保障像生产工业产品一样,随时随地,按照客户要求种植农作物;

  水稻杂交技术。“海水稻”、“超级杂交水稻”、“巨型稻”,每一种水稻的试种都取得了成功,为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与此同时,功能农业,也成为科技创新提供农业新动能的典型之一。各种富硒、锌功能农产品不断推出。有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有望推出80种至100种功能农产品,产值将达1000亿元。

  点评全国政协委员、西南农业大学蚕学与生物技术学院院长夏庆友: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加大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的力度,提高农业效益和农产品竞争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等薄弱环节,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的生产。

  中国幅员辽阔,生态环境也不同,要选择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品种,在独特的环境下,种出品质最好的特色农产品,再加上独特的文化和加工,出来的东西就是具有差异化,多样化的特色产品。

  不仅要培育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品种,而且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还要加入当地的生态文化,这样不仅能生产出有差异化的农产品,而且容易打出市场品牌,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新能源汽车进入“黄金时代”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2017年1~11月份,新能源汽车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双积分”落地、考虑禁售传统燃油车、补贴退坡……2017年的新能源汽车在政策、市场、企业、产品的共同作用下,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回眸2017,对新能源汽车影响最大的政策之一,应该是新能源汽车双积分新政实施。2017年9月28日公布的《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规定,对传统能源乘用车年度生产量或者进口量;达到3万辆以上的乘用车企业,从2019年度开始设定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2019年度、2020年度,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分别为10%、12%。

  专家表示,中国双积分新政对企业的油耗积分和新能源积分实行并行管理,汽车制造商除了需要降低燃油消耗来获取油耗正积分,还必须出售足够数量的新能源汽车才能获得相应的新能源积分。作为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基石,此举影响深远。

  与“双积分”政策同步进行的还有补贴政策,2017年岁末,四部委出台新一轮关于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政策的调整方案,自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对购置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专家认为,此政对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

  新能源汽车不仅仅是动力系统的变化,2017年自动驾驶、无人驾驶、智能网联汽车都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智能网联汽车不仅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作为车企,也把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技术的进步对于新能源汽车发展尤其重要,而汽车后市场的维护和完善构成了新能源汽车完整的产业链。

  新能源汽车发展离不开充电桩建设,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面铺开,在充电技术方面持续创新,截至2017年10月,全国累计建成公共充电桩19.5万个;私人充电桩18.8万个。

  点评全国政协委员、东风汽车公司高级工程师马力:

  今后,随着更多国外品牌参与到我国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和销售,市场竞争将变得更加激烈,我国车企必须要不断提高电池、电机和电控这“三电”的质量,并降低成本。

  除了车企要提高汽车的技术含量外,还要在汽车的使用环境上下功夫,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首先,应加大新能源汽车向二、三线城市推广应用的力度;其次,各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应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汽车采购和使用的比例;再次,进一步扩大新能源汽车在公交、出租、环卫、邮政、物流、通勤、景区等公共服务领域推广应用的数量;第四,加速充电站、桩的建设;第五,调整高速公路通行费。

  林业产业突破7万亿元

  伴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人心,林业产业在2017年也大放异彩。

  世界首创竹缠绕复合管技术,是绿色材料领域原创性的重大成果。竹基纤维复合材料制造技术使竹材的工业利用率从50%提高到90%以上,产品远销美国、德国等46个国家。

  农林剩余物热解汽化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套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并出口到英国、意大利、日本等10多个国家。人造板连续平压技术打破国外垄断,装备价格降低60%。木材改性增强处理技术取得新突破,有效改善了速生低质木材性能,产品附加值提高20%以上。林产工业领域的科技创新亮点纷呈。

  全国森林旅游游客量预计超过14亿人次,占旅游人数的比例约为28%,创造的社会综合产值达到11500亿元。目前,森林旅游已经成为继经济林产业和木材加工产业之后,第三个年产值突破万亿元的林业支柱产业。

  2017年,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预计突破7万亿元,林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带动108万人精准脱贫,林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作用日益凸显。

  2017年,一系列与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团体标准先后发布并实施,有的还填补了行业现有标准的空白。这些团体标准包括:《人造板甲醛释放限量》、《中国木材合法性认定》、《中国林产工业行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指南》以及《木质林产品品牌价值评价通则》。

  根据国家林业局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了《林业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实现林业总产值达8.7万亿元的总体目标。全国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将由1379亿美元提高到1600亿美元。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数由294个提高到500个。森林资源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林产品产量平稳较快增长,产业集中度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林产品生产、销售和服务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有利于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和市场环境,实现林业产业发展模式由资源主导型向自主创新型、经营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产业升级由分散扩张向龙头引领转变。

  点评

  全国政协人资环委主任贾治邦:

  加强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国民观念的绿色化;继续加快推进全民义务植树,不断提高国土空间开发的绿色化;转变发展理念,促进生产方式绿色化;不断强化科技创新,促进科学技术的绿色化;深化体制改革,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绿色化。要继续加大林业建设力度,提高林业绿化水平,以转变林业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强化生态文明理念,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着力构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互补的林业产业体系。

  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2017年,制造业振兴取得积极进展,“放管服”改革累积效应持续显现,减税降费新措施全年为企业减负超过1700亿元,质量品牌、绿色发展、农村网络设施等领域补短板成效明显。绿色制造工程实施225个重点项目,首批433项绿色制造示范正式发布。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对全国5689家工业企业开展专项节能监察,重点行业、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江经济带清洁生产水平持续提升。我国工业经济呈现稳中向好势头。

  数据显示,2017年,钢铁去产能超额完成全年5000万吨目标任务,1.4亿吨“地条钢”全面出清,行业兼并重组处置“僵尸企业”扎实开展,职工安置工作平稳有序。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成效明显,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过剩产能进一步化解。河北、江苏、山东等省份和有关中央企业在去产能方面成绩突出,合计粗钢压减量约占全国的75%。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技改投资占全部工业投资比重达到44.6%。

  点评

  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

  技术改造具有技术新、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效益好等5个特点。企业、政府要共同努力。要加大财政支持和政策支持,部门要及时发布技术改造目录,进行信息指引。金融机构应加大技术改造贷款的支持力度,支持企业直接融资。科技部门需要产学研相结合,加强科技成果转化。

  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是我国制造业行稳致远的两台发动机,不可失衡。既要加大力度发展新技术、新产业,着力提高新发动机“功率”;又要致力于传统产业改造优化,修复增添旧发动机动力。只有新旧动力同时发力,形成合力,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稳定、持久的能量。

  绿色金融成行业发展助推器

  2017年,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按下了“快进键”,绿色金融市场主体多元化、产品服务多样化趋势日益显现。

  2017年9月,由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绿金委)指导的“绿色金融成果巡展”数据显示,2016年1~2017年7月,我国境内“贴标”绿色债券和绿色资产支持证券及票据共计发行104只,发行规模累计达到2992.41亿元,约占同期全球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的30.5%左右。其中,“贴标”绿色债券发行97只,累计发行规模2862.9亿元。巡展活动既是对近年来我国发展绿色金融取得丰硕成果的回顾和总结,也彰显了我国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决心和举措。

  2017年6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广东省广州市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决定在广东等5省(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截至2017年12月25日,广州绿色金融街进驻企业已达96家,注册资本金规模超过140亿元,银行、保险、基金、信托、区域交易平台等业态丰富,其中不乏大业信托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金融总部机构、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等一批金融交易平台、广东省绿色金融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金融投资机构。

  点评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闫冰竹:

  为推进银行业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建议:一方面,加强绿色金融法律制度建设。细化绿色项目评定标准,完善绿色项目界定方法。同时,提升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法律强制性,规范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方式;另一方面,完善绿色金融风险补偿机制。一是对积极开展绿色金融的商业银行,在税收和资本占用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二是建立绿色信贷基金,承担一定比例的银行绿色信贷违约损失;三是健全绿色信贷的贴息机制和担保制度,降低绿色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融资难度。

  光伏产业阔步向前

  在新能源领域,太阳能光伏的科技创新从未停止。2017年,一次又一次的技术突破向人们展示着太阳能发电的未来大好前景。

  在山东东营,重点发展的光伏发电,计划到2020年,实现光伏装机800MW。

  国家能源局发布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1~11月,我国光伏发电量达106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2%,光伏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比重同比增加0.7个百分点,光伏年发电量首超1000亿千瓦时。

  2017年我国光伏发电发展呈现出三方面新特点。一是分布式光伏发展提速。2017年1~11月,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1723万千瓦,为2016年同期新增规模的3.7倍,增速同比增加3倍。二是光伏新增装机分布地域转移特征明显。2017年1~11月,西北地区光伏新增装机占比同比下降17个百分点,而中东部成为我国光伏发电热点地区,其中华东地区和华中地区新增装机分别为1325万千瓦和993万千瓦,同比分别增加9和6个百分点。三是新方式促进光伏发电发展。“光伏领跑者”计划的实施取得良好效果,光伏产业技术进步明显,成本实现大幅下降,并带动全球光伏项目招标电价不断下降。

  点评

  全国政协常委、浙江省工商联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

  光伏产业在我国已经取得了良好进展,但由于“弃光限电”现象,大量的清洁能源白白浪费,不仅导致企业亏损,严重损害了社会各界对新能源事业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也大大削弱了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的效果。

  建议:1.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加强对光伏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执行情况的监管和考核。2.加快出台《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管理办法》。明确电网企业必须优先、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地方政府承担消纳配额的义务。3.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建立合理的调峰补偿机制,统筹安排发电计划,优先保障新能源上网。修订农光互补地面电站用地政策,明确光伏地面电站可以使用的土地性质,允许利用园地、养殖水面、劣质耕地等建设农光互补发电项目。

标签:新能源汽车;农业;绿色金融;发展;绿色;翅膀;科技;林业产业;传统产业;产业;绿色发展;点评责任编辑:季建荣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