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加快美丽村落、美丽田园、美丽经济和美丽风景线建设,让一口波光潋滟的池塘、一座其乐融融的文化礼堂、一个充满温情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为美丽乡村‘标配’。”今年初,市第七次党代会为全域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锚定方向。
一年来,全市各地以“三个标配”为引领,积极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全面协调推进农村基础人居环境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配套,以此带动乡风文明、美丽经济和基层治理。
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市3328个有池塘的行政村7成已完成门口塘整治;991家文化礼堂遍布大乡大镇,礼堂服务覆盖大村大区;全市3156家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惠及20余万老年人。一个个村落呈现出更加清丽的面容,一户户农民正迎来更有品质的生活。
半亩方塘折射农村环境之变
一个村庄若有一口池塘,便多了几分灵动和活力。在婺城区竹马乡西宅村,有一口面积近千平方米的池塘,村民称其为“灵池”。 望着眼前波光潋滟的池水,村民李跃炉告诉记者:“这些都是治水的功劳。”今年4月,在全市治污剿劣行动中,灵池得到彻底清淤,并从周边水库引来源头活水,村里还在池塘周围补种了绿化苗木,设置了景观墙。照顾到村民在门口塘洗衣的习惯,村里还在池塘边特别设计了“池污分流”的生态洗衣房,方便的同时还不污染环境,得到村民的交口称赞。“以前那个干净可洗菜洗衣的灵池又回来了,我每天都要过来转一转,希望大家都参与到爱护村庄环境中,让乡村越变越美。”李跃炉说。
全市像西宅村这样正在变美的村庄还有很多。今年以来,我市以治水为突破口,打出门口塘清淤整治、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环境治乱美化等组合拳,推动乡村环境从“一时美”向“持久美”转型。
今年,全市3578个小微水体全部完成生态清淤,71%引入生态活水,24%配套了水生植物。如今,经过剿劣和小微水体修复,一口口波光潋滟的池塘,像一颗颗明珠镶嵌在浙中生态廊道上。同时,我市制定《浙中生态廊道沿线美丽乡村示范创建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将金华江干流两侧1000米范围内的478个村庄连片打造成最美乡村风景线。截至目前,首批45个精品村、42个秀美村已启动建设。
农村垃圾“两次四分”法是金华农民的创造,也在切实改善金华农村的环境。截至目前,全市100%乡镇、98%行政村、95%自然村实施垃圾分类,行政村合格率、优秀率分别达到96%、33%,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金华模式”入选“砥砺奋进的五年”成就展,住建部在金华召开现场会向全国推广金华经验。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基本覆盖。2017年全市新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标改造村532个,新一轮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已累计惠及行政村4030个,占规划保留行政村的95%。同时,我市在兰溪、浦江经验的基础上,全域推广生态洗衣房建设,全市176个村建成生态洗衣房192座,另有207个村227座在建,争取在2018年6月底前实现应建尽建。
今年,我市全面开展以治两乱(乱堆乱放、乱搭乱建)、除两房(危旧房、赤膊房)、提“两化”(绿化、美化)为重点的农村环境治乱美化行动。目前,全市85%以上的行政村开展了提升整治,创建美丽庭院6.34万个,新增村口景观7200多处,涌现出“永康街角小品”“花漫浦江”等工作品牌。
一座文化礼堂浸润和谐文明乡风
“文化礼堂在村中,村在文化礼堂中。”永康市石柱镇塘里村党支部书记孙朝厅以此形容该村文化礼堂建设成果。今年以来,塘里村因地制宜开展文化礼堂建设,新建或改建村文化中心、百工馆、顾盼廊、家训馆、妇女之家、孙权文化园、书画中心等20多处文化设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礼堂群景观,亮丽的文化风景线不仅让本村村民骄傲,还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前来参观。
在文化礼堂建设中,我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为文化礼堂建设的核心。注重文化传承、礼仪引导和功能拓展,农民参与文化礼堂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村文化礼堂日益成为八婺农村传播正能量、弘扬新风尚的重要阵地。
在挖掘乡村历史文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我市持续推进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程,已累计保护和修复濒危古建筑近500栋,连续组织六季“海外名校学子走进金华古村落”活动,来自41个国家的247名海外名校学子亲身感受金华传统文化,琐园、寺平、俞源、芝堰、上境等古村落成为国际研学基地。我市还深入开展“立家训、树家风”活动,引导58万余户家庭编立家训,涵养家风,评选61万余户文明家庭,营造崇德向善的道德环境,让乡风文明浸润每个家庭。
美丽产业为美好生活增添后劲
金东区曹宅镇桥西村是该区最早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试点村,自2012年9月运行以来,解决了村里近30名老人的吃饭问题。今年,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探索“桥西配送模式”,为桥西及周边邻近村的120名老人提供“送餐”服务,让腿脚不便的老人在家就能享受到可口饭菜。“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能够办好,离不开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金东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社会在发展,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水涨船高”。不管是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还是充满温情的居家养老生活,都有赖于集体经济的壮大、乡村产业的振兴。近年来,“美丽”“生态”“绿色”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亮丽标签。
比如,我市把发展美丽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动能,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全市今年共创建A级以上景区村庄219个,其中3A级景区村庄23个;累计发展农家乐旅游特色村103个,实施农家乐提升项目163个。前三季度全市农家乐共接待游客1990.2万人次,营业收入14.41亿元,同比增长15.2%和21.7%,通过土地流转、招商引资和“旅游+”、“农业+”等形式,扶持培育产业特色村,农村美丽产业方兴未艾。
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同时,我市还把发展集体经济作为加强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通过精准扶贫、重点帮扶等落实各类惠民资金3.5亿元;县市两级联动开展千个部门千家企业结对帮扶集体经济薄弱村行动,落实帮扶项目479个,帮扶资金2.3亿元;启动实施《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三年行动计划》,今年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702个,确保到2019年底集体经济薄弱村全面清零。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