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兰溪市在全域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中立足青少年群体,紧扣中小学这一人生成长的关键期,将垃圾分类知识融入日常教学,从小培养孩子们绿色发展理念。通过“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良性互动,形成了一套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校园垃圾分类工作经验。
自编教程,构建垃圾分类教学体系
早在2016年,兰溪市教育局就将垃圾分类知识编入地方教程《素养与生活》一书,成为垃圾分类进校园的第一课。去年,市分类办联合兰江小学为小学阶段量身打造《垃圾分类新时尚》校本教材,融入儿歌、案例、故事等元素,系统全面地讲解垃圾分类知识。依托该教材,兰溪将垃圾分类知识纳入全市小学思政教育课程。除课堂教学外,还通过垃圾分类童玩节、垃圾分类随堂测试、垃圾分类情景剧等浸润式教学,在潜移默化中根植学生低碳环保理念。在日常教学基础上,兰溪还将垃圾分类教育落实到“光盘行动”、“绿色生活”等具体活动中,校园垃圾源头减量效果明显。如兰江小学每日剩饭量较上学期减少了80%,食堂泔水量减少了50%,再生资源回收率达到95%以上,其他垃圾减量20%以上。
完善机制,构建校园垃圾分类闭环
各学校在建设“两定四分”投放点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配套垃圾分类设施。如兰江小学按照清洗区、加工区、收集区、堆肥区、展示区的布局,建立校园垃圾分类中心;振兴小学建立一站一室一坊一园,即一座3.0版高标准垃圾分类投放站、一个垃圾分类工作室、一个红领巾再生源坊、一座垃圾分类主题公园;云山小学将废弃杂物间改造成垃圾分类宣教中心;兰江小学等4所学校购置纸类打包机,有效提高纸类回收利用率。在完善设施配套的基础上,各学校不断创新制度机制,落实常态长效管理。如兰花小学依托数字网络平台开创“线上监督”模式,开展垃圾分类“随手拍”、“微点评”等活动,在线反馈评价,增强互动交流,强化分类意识。同时,将各班垃圾分类检查情况通过电子班牌进行公示,不断提升垃圾分类数字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城北小学推行“三检”制度,学生产生的垃圾先自检再投放,班级产生的垃圾由班级督导员二次检查后再送至学校“两定四分”点由专人进行三次检查,确保垃圾分类正确率。振兴小学建立目标考核制度,围绕微课堂、微实践、微日记等十“微”项目,实时记录学生当月垃圾分类目标达成情况,每周进行争星评价,评价结果在电子班牌公布,促进校园垃圾分类工作常态化开展。
三方联动,构建全民参与良好格局
建立“家校社”联动机制,学校与驻地村(社区)定期沟通、反馈学生家庭垃圾分类及联系社区情况,形成共建共管格局。如振兴小学开展“一生一楼一社区”活动,通过一个学生联系一个楼道、一个学校联系一个社区,实现垃圾分类从学校向家庭、社会延伸。城北小学充分发挥联村导师制度优势,建立“1+3+3”机制,由1名联村导师结对3名学生,1名学生结对3个亲属,形成辐射带动效应。该校以十里亭村为联村试点,通过每日分类打卡、每周入户宣传、定期评选优秀家庭等形式,极大地提高了该村垃圾分类成效,目前村民参与率、正确率分别达到了100%和95%以上。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