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中看到的是蜉蝣科稚虫。或许大多数人不知道,很多昆虫稚虫时期生活在水体中,褪壳变为成虫后才飞上天空。”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测与科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内,生态环境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生态环境监测与科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长江局监测科研中心)生态监测室主任胡圣正用显微镜进行水生态样品的检测分析工作。
“蜉蝣科稚虫属于底栖动物,一般生活在较为清洁的水体中,可以体现出水体的清洁状态。”胡圣笑着告诉记者。
新的长江水生态监测指标
“长江局监测科研中心主要负责长江流域水生态样品中大型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的监测工作,每年春季和秋季各开展一次监测。”通过这些水生态指标可以指示水体的污染状况,为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提供依据,这也是开展长江流域水生态监测的目标。
2022年是水生态考核试点监测的第一年。长江局监测科研中心26组队伍、100余人(次)先后参与水生态采样,历时120天,行程4万多公里。
“长江源头区域道路条件不好,山路蜿蜒曲折,有时每天只能行驶几十公里,还会经过较大的无人区,后勤保障困难。”5月19日至6月2日,胡圣和监测队员们历时多日,跨越四川、西藏、青海三省(自治区),翻越雪山高原,跋涉于峡谷山川之间,深入长江源头区域进行水生态考核试点监测采样工作。
“吃苦不怕苦,缺氧不缺气,海拔高境界更高。”为按时完成采样任务,胡圣带领队伍白天跋山涉水,在冰冷的江水中采样;晚上在酒店挑灯挑拣样品,顺利完成了长江源头区域的水生态监测采样工作。
今年春、秋两季,监测人员跟随“中国环监008”监测船从武汉出发,分别完成了长江干流武汉—上海段、宜昌—武汉段、鄱阳湖及洞庭湖等水域的水生态监测采样任务。
开展秋季监测时,在监测船上看到江豚的欣喜让胡圣印象深刻。“那天采样时,我们见到了大群江豚,估计有10头左右,一个接一个跳出水面,非常活泼可爱。”当时,江豚戏水的画面吸引了正在洞庭湖采样的胡圣和同事们,大家既激动又惊喜。
“江宽凭鱼跃”的好时代已经到来
作为长江中特有的大型水生生物,长江江豚、白鲟等都是长江生态系统的“晴雨表”。2003年,科学家在长江中最后观测到白鲟,2022年7月,长江白鲟被正式宣布灭绝。长江江豚作为濒危物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自2020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332个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面禁捕。自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十年禁捕。
2020年12月,我国第一部流域专门法律《长江保护法》出台,为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重要法治保障。
目前,长江流域已建立保护长江江豚相关的自然保护区13处,覆盖了40%长江江豚的分布水域,保护近80%的种群。
随着长江大保护的不断深化实施,近年来,长江水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水清鱼丰的新美景越来越多。
“我们很幸运,身处一个‘江宽凭鱼跃’的好时代。”这一变化,船上的监测人员更有发言权。
“近几年,在水生态调查和采样过程中,我们见到过中华鲟、江豚、
胭脂鱼等濒危物种。总体上看,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已初见成效,部分濒危物种开始逐步恢复。其中最明显的是江豚的出现频率明显提高,2022年监测船出航114天,已经4次观测到了江豚群体。”谈及近年来长江流域水生生物的变化,胡圣眼里发着光。
数据显示,2017年,赤水河率先试点全面禁捕后,赤水河鱼类资源量增加了近1倍,特有鱼类早期资源种数由禁捕前的32种上升至37种,资源量达到禁捕前的1.95倍。2020年和2021年,鄱阳湖刀鲚的资源量增加了数倍。洞庭湖水域,多年未见的鳤鱼在长江中游再次出现。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长江流域水生态监测工作,持续开展水生生物、水生境、水环境和水资源的调查监测,全力支撑长江水生态试点考核,深入推进长江保护修复。”胡圣说。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