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椒江区农水局的工作人员对内陆渔船进行检查和秩序管理。 (资料图片)
据调研,内陆渔船捕捞的重要经济价值品种是刀鲚,一艘6米左右的小船一年纯收入在10万元上下。3月至6月的禁渔期,恰恰是刀鲚的渔汛,失去该段时间的捕捞收入,对渔民收入影响较大。
今年开始,台州对母亲河椒灵江水域禁渔。那么,一直从事内陆捕捞的渔民该何去何从?我市除了出台相关补贴政策,正多方引导,减船转产,既保护母亲河生态环境,又让他们平稳转产,实现共同富裕。
从捕鱼到养殖,好政策+自身努力
“禁渔之后,我们到底能做点什么?要干些什么呢?”
“我们需要政府和社会帮忙。”
“这次真的要转行了。”
今年初,当“禁渔令”颁布时,这些渔民就面临转产、转业的选择,他们难免心慌、困惑,也充满期待。
这些渔民上岸之后,主要是一时难以适应新的行业,而且目前的工作现状也存在一些困难。“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做了一辈子的营生,最终还得回归到这个老本行。”
“减法”的目的为了“加法”。据台州市港航口岸和渔业管理局执法队政委何贤庆介绍,截至目前,全市范围内,还留有74艘内陆渔船,大部分签订减船转产协议。为了不降低渔民收入,我市积极引导渔民参与大黄鱼养殖或者与其他海洋渔船合股,充分发挥其专业技能。
据记者调查,这些内陆渔船大都集中在椒江章安、前所一带,共有47艘,现在按照禁渔令,已全部停产。椒江海洋与渔业执法大队大队长徐剑昀介绍,这47艘渔船中,有39艘已领取政策规定的补贴,渔业管理部门正安排拆解工作,其余8艘船龄小、质量尚好的,除个别在签订承诺后,允许在椒江三桥以西,在非禁渔期时间捕捞小白虾等水产品,大部分被海洋养殖企业收购,用于养殖辅助工具。
“多方引导,帮助他们谋求出路。”从内陆走向海洋,从捕捞转到养殖。徐剑昀说,椒江这些减船转产的渔民不等不靠,有些直接到海洋养殖企业务工;有些自发组织起来,自筹资金,打造新的船只,入股大陈黄鱼养殖,“这既充分发挥其专业技能,还解决了部分老渔民的就业。”
今年50多岁的浙渔19027船主徐先宝,当了一辈子的渔民,对未来的致富路怎么走,他信心十足。渔船“改行”内河运输,专门为海洋渔船或港口船只提供生活服务,“老渔民能否成功转身,需要有政府的好政策,还需我们自身的努力。”
全域禁渔,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
据何贤庆介绍,像省内其他内河一样,在椒灵江水系,不同县(市、区)过去也都在经常性开展禁渔行动,时间和区域范围各不相同,但目标是一致的。
因此,禁渔的效果如何,能否实现生态保护的目标,成为市民关注的重点。仙居县农业行政执法队执法三队负责人朱奎说,为更好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母亲河的生态环境,仙居眼下有7个民间“护渔队”,他们护渔积极性很高。
这几日,省农业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保护研究室主任、高级工程师刘金殿率队到椒灵江水系做资源调查活动。
调查组在椒灵江三江口(灵江、永宁江、椒江汇合处)取样时,刘金殿解释说,禁渔期之所以选择每年3月1日至6月30日,就为了保护鱼类繁衍。“在此时间段禁捕,就保护了鱼类的产卵场,保护即将产卵的亲本及幼体,促进资源补充提升。”
让鱼类休养生息、增加繁殖速度。一位自称长期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网友“台州之子”发帖说,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捞,导致很多鱼类种群灭绝,禁渔期除了让鱼类物种恢复以外,也是为了保护物种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
记者了解到,省级调查组曾在8月份对椒灵江做过一次取样调研,相关的数据还在整理之中,“禁渔后,江里的鱼类明显增多。据不完全统计,至少目前椒灵江水系的水生生物多达70余种。”在现场,一位调查员透露说。
同时,调查组还对椒灵江水质状况进行了取样,不久将予以公布。“保护生态环境非一朝一夕,长江十年禁渔,生态环境肯定会彻底扭转,我们也需要多年努力,台州母亲河才显得更健康、更美丽。”何贤庆说。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