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三门县涛头村。
台州市生态环境局三门分局供图
481.7平方公里海域、370公里海岸线、166座岛屿、59万亩浅海、21万亩滩涂……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是浙江第一大海水养殖县,海洋资源是其最大的发展优势。
近些年,三门县综合施策,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通过摸清资源底细、生态修复与整治、全域围塘养殖尾水生态化治理、建立入海污染源联动管控机制等措施,深入推进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赢得“全国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省级海洋生态建设示范区”等美誉。
全面整治修复,保护小海鲜种群
亿万年潮涨潮落,水质肥美、微生物饵料丰富的三门浅海滩涂和海域,孕育了青蟹、望潮、缢蛏等300余种小海鲜。
然而,由于近海污染等原因,一些种群正渐渐退化或消失。保护小海鲜种群势在必行。为此三门县提出,“要保护三门湾水质,加大小海鲜种群保护、修复力度,让子孙后代既能品尝小海鲜,又能看见碧海。”
保护小海鲜种质资源,首先要摸清资源底细。三门县分别开展三门湾近岸海域生物资源状况调查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监测,共计发现122种海洋生物,鉴定出浮游植物128种,浮游动物166种,底栖生物101种,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125种。
在摸清小海鲜种质资源的基础上,三门县探索生态修复机制,选择缢蛏、牡蛎、拟穴青蟹等10个主要物种进行保护,并规划了三门牡蛎种质资源、三门缢蛏种质资源、滩涂种类、浅海种类四大保护区域。
另外,还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近3年累计放流大黄鱼、黑鲷、日本对虾等约1.4亿尾。
除了大力保护小海鲜种质资源,三门县还推出“蓝色海湾”项目,通过自然化、生态化、景观化、能力提升四方面整治修复,全面提升岸线生态景观,逐步构建起一个生态多样、鱼跃鸟飞、生态产业协同发展的蓝色海湾空间。
走进蛇蟠岛游船码头广场,九曲木桥蜿蜒曲折,周边绿草如茵,这里成了当地群众休闲纳凉的好去处。而之前,这里垃圾乱堆滥放情况严重,给村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通过整治和修复,不仅保护了海岸带生态系统、美化了环境,提升了周边居民幸福指数,同时也促进了蛇蟠岛的旅游发展。
眼下,更多的整治修复在三门县铺展。完成北部三门湾6段岸线、三门湾浦西生态红线岸段等整治修复,累计完成自然岸线生态修复27.918公里;建成了洋市涂农业围垦区海堤内侧生态带约两公顷。
一区一策提升水质,守护蓝色海湾
养殖好不好,关键在水质。为守护蓝色海湾,三门县多管齐下。
推进全域围塘养殖尾水生态化治理是提升水质的重点之一。为此,三门县按养殖模式,将陆基海水养殖区域分为20大区、84区块,按照“一区一策”的原则,编制养殖尾水治理方案,并在各区域制作安装了治理信息展示牌。
“针对不同区域,我们通过建设生态浮床、生物滤坝及设置增氧机等不同措施,集中治理养殖尾水,完成20个尾水整治示范点以及55家示范养殖场建设,实现了养殖尾水零直排。”台州市生态环境局三门分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落实工程治水的同时,三门县同步推进水生态修复,在沙柳街道、健跳镇、蛇蟠乡等养殖重镇(乡)种植红树林20万余株,充分发挥红树林海洋“清道夫”和护堤固滩的作用,构建湿地生态系统,为鱼、虾、蟹等动物提供栖息、觅食场所,在净化海水水质的同时,也为养殖塘增添一道亮丽风景。
除了推进工程治水和水生态修复,建立健全治水机制也不可或缺。近年来,三门县在“一打三整治”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启动护海“双长制”,将“滩长制”“港长制”项目化、责任化,推行“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管理模式。同时,深化“海盾”“碧海”“护岛”执法行动,落实海岸线巡查制度和海岛定期巡查,依法严处违法用海、用岛及污染、挖沙、海洋倾废等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等行为。目前,全县21万亩滩涂、5个渔港“双长制”覆盖率100%,海域主要污染物排海量初步得到控制,实现近岸海域一类水质海域面积比达45%以上。
此外,三门县还持续深化“五环联单制”,强化落实港口船舶污染物上岸处置,全面实施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监管联单制度,建立交通、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等部门联合监管制度。
依托海洋生物资源,渔民端上“生态碗”
依靠大海的馈赠,三门县渔民端上了“生态碗”。
“收成最好的时候,养殖塘一年能赚50多万元。”三门湾畔的养殖塘里,渔民陈彩爽弯着腰忙着采收小海鲜,不一会儿,就装满了一箩筐。“能有这么好的收入,多亏常常来村里给我们指导的养殖技术专家,他们每次来的时候,我们都会认真听讲,好提高养殖效益。”
陈彩爽所说的专家,是三门县为不断利用科技手段攻关“卡脖子”难题而搭建的海洋渔业“智库”。
从2010年开始,“智库”为三门县的海洋渔业发展贡献着力量。当时,三门县出现了一支来自宁波大学的“青蟹侦探团”,这一研究团队由上百名师生组成,他们穿梭于各养殖塘,帮助解决青蟹养殖棘手问题,促进青蟹良种选育、健康养殖等。
如今,“智库”团队不断壮大,中国三门青蟹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水产学会浙江三门基层科技服务工作站相继成立,开展科技攻关、技术咨询等。
眼下,像陈彩爽一样,依托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良好的海域生态环境,将美丽风景变为富民经济的养殖户们,在三门县比比皆是。
据统计,2021年全县水产养殖年产量达30.12万吨,渔业产值超55亿元。“三门小海鲜”成功入选浙江省首批农业农村领域共同富裕典型案例清单,“三门青蟹”品牌价值达46亿元。全县160个渔村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超300万元,渔民户均收入近40万元。
“下一步,三门县将以规模化、科技化、数字化为导向,将生态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绘就一幅‘三门湾、金银滩’生态共富图景。”台州市生态环境局三门分局相关负责人说。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