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环保频道 > 即时报 正文

“红船”启航地 生态新画卷

嘉兴绿水青山孕育出发展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2-07-19 09:06:04 来源:中国环境报 见习记者 王雯

  “青山绿水鸟先知。”不久前,鸟类摄影爱好者程先生在朋友圈晒出了自己在浙江省嘉兴运河湾国家湿地公园拍到的西伯利亚银鸥。照片中,水草摇曳,成群的鸟儿静静地停在水面,宛如一幅江南水墨画。“现在水好了,环境好了,国家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黑翅长脚鹬、红隼等珍稀鸟类频频亮相。”

  2021年,嘉兴市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荣膺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为全省3个获此殊荣的地市之一。“秀水泱泱,韵味江南”的美丽图景正从画卷中走到每个人的眼前。

  治污攻坚再现“萤火之光”

  盛夏的嘉兴南湖,碧波明净。作为嘉兴人心目中的母亲湖,一汪南湖水折射出一座城的涅槃重生。

  以“五水共治”为突破口,嘉兴市推动治水工作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污、工程治水向综合治理、专项治理向精准治理的转变。开启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并重的治水新阶段,推动全域水环境质量巩固提升。

  澄澈的河水中鱼儿穿梭自如,隐约可见的水下森林与缓冲带上的景观交融成景。在嘉善姚庄镇盛家湾,一幅“水清、岸绿、景美、人欢”的人水和谐画卷映入眼帘。盛家湾是国控断面俞汇塘的一条支流,河道长1.43公里,曾经存在水质不稳定、透明度差等问题。

  “水生态修复项目不仅聚焦‘水里的问题’,更着眼于系统性解决‘岸上的问题’,通过岸线整治,缓冲带生态修复,重构水生态空间,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姚庄镇生态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整治,夜幕降临的盛家湾重现了如梦如幻的萤火之光场景。

  碧水提升战、蓝天保卫战、净土持久战……一串串数字显出丰硕战果:市控断面Ⅲ类水占比从2016年底的19.2%上升到2021年底的94%,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从45.7%上升到10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2016年的78.7%上升到2021年的90.1%;成为浙江首个“垃圾焚烧处置县(市)全覆盖、垃圾处置零填埋”的地市,连续两年获得美丽浙江考核优秀和治水“大禹鼎”。

  这背后,是嘉兴不断建立起“高站位、高标准、高效率”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机制。全市72个镇(街道)全部设立生态环境办公室,在全省率先实行市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生态文明建设在市对县党政目标责任制考核权重提高到25%以上。

  数字监管从源头上减少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改善绝非一日之功。面对差距、弱项、短板,嘉兴以数字化改革推动环境监管。打开嘉兴市“三大十招”智慧平台,各类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完成数量和分布数据一目了然。

  “我们依托全市4649个网格和9.26万个微网格,2552名‘民间河长’‘民间闻臭师’,全域化排查问题、在线报事、线上交办、限期整改,推进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整治常态化。”嘉兴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市级各相关部门、县(市、区)、镇(街道)、基层网格员均可通过平台查看本辖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时掌握整改情况。逾期未完成整改的,平台实时提醒、催办和督办。

  平台自建立以来,累计发现并整改问题70余万个,查处环境违法案件2448件,处罚2.2亿元,移送刑事案件46起,行政、刑事打击力度居浙江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最严环境执法城市”。

  在嘉兴,还有“红黄绿”三色码盯牢企业环保,实现高效精准监管。

  “你公司废气排放口发生超标。”嘉兴卫星化学环境管理部相关负责人看到环保“e企管”应用跳出的监管预警信息后,立即向当地一家公司的焚烧炉车间核实。“e企管”平台从污染排放、执法监管、公众监督、环境安全等4个维度制定赋码规则,对企业环境健康水平实施分色分级管控,实现企业环境问题实时提醒、帮扶整改,违法行为智能发现、精准执法,从源头上减少环境问题。

  据了解,全市已有9734家企业赋码运行,覆盖全市99%以上排污量的企业。

  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能

  这几天,浙江同辉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一边加紧生产赶制订单,一边加快产线升级改造。今年年初,利用排污权抵押的贷款,企业对7条染整生产线开始进行升级改造。

  企业转型提升发展的背后,是嘉兴的一项全国首创环境保护制度正在发挥效用。2007年11月,嘉兴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开启以经济手段治理污染的“嘉兴模式”。截至今年5月底,嘉兴排污权有偿使用及交易累计金额达26.65亿元,约占全省22%,排污权交易量位列全省第一。

  如今,绿水青山不仅是展示生态嘉兴的名片,更能孕育出新的发展优势,培育出新的绿色发展动能。

  走进海宁袁花镇长啸村占地71亩的“农光互补”食用菌养殖基地,一阵菌菇味扑面而来,工人们正忙着采摘刚冒出头的秀珍菇。菌棚顶上,一块块蓝色的太阳能光伏板熠熠生辉。

  2013年前,长啸村是生猪散养大村,养殖污染严重。长啸村将袁花镇特色产业光伏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与晶科能源携手打造了全国首个棚下养菇、棚顶发电的“农光互补”食用菌基地。一年可利用太阳能发电收入590多万元,节约标煤1680吨,减排二氧化碳4350吨。村里还将“光伏—秀珍菇”产业融入科普、旅游、研学,走出了一条“零碳”美丽乡村的新路子。

  不仅如此,海宁还于近日在全省率先发布村(社区)“低碳指数”,聚焦村(社区)低碳建设中的重点领域,涵盖经济、宣教、能源、产业、交通、建筑、环境、碳汇等八方面,通过量化指标,让各地的低碳建设更有方向、效率更高、可操作性更强。

  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嘉兴市大力推动能源结构性优化调整,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氢能、核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下一步,还将全面加快经济低碳转型步伐,大力发展绿色低碳能源,深入推进建筑、交通低碳转型,让绿色低碳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标签:嘉兴;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文明;水生态修复责任编辑:仲瑶卿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图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