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环保频道 > 即时报 正文

黑夜寻萤,留住青山中的“星光熠熠”

30余位公民“科学家”开展样线调查,绘制萤火虫分布地图

发布时间:2022-07-04 09:18:25 来源:中国环境报 记者 朱智翔 通讯员 周兆木 陈思维 徐雯

38d908d0fdf775c5caf1e2bf9eff0b4e_res04_attpic_brief.jpg

166834c4f67cae44169e55e45bd7faf2_res07_attpic_brief.jpg

  说到萤火虫,人们或许会想起小时候在田间地头、乡间小路上看到它们肆意飞舞。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人类生产生活范围扩大,萤火虫的踪迹日益难寻。

  为提高人们对生态系统的关注,了解萤火虫的生态习性、种类和数量,发现萤火虫面临的威胁,探索萤火虫的保护方法,留住青山中的“星光熠熠”,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近日联合青山自然学校,邀请30余名来自浙江省杭州市各行各业的公民“科学家”在杭州市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开启第一次萤火虫调查活动。

  开展惠及更多人群的生态服务

  青山村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有干净的水资源,漫山遍布的森林,以及沁人心脾的新鲜空气。据悉,广义的萤火虫包含萤科和雌光萤科的所有物种,国内有记录的160余种,长三角地区常见的萤火虫有10多种,如雷氏水萤、黄脉翅萤、大端黑萤等,而青山村至少有4种。

  调查活动开始前,来自香港大学的博士生严再政为到场的公民“科学家”进行了详细科普。

  “萤火虫是完全变态昆虫,生命周期大多是1年,有的种类也可以达到2年,卵、幼虫、蛹和成虫是萤火虫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其中成虫阶段只占萤火虫一生很小的部分,一般为2周。” 严再政介绍说。

  从生态跨度上,萤火虫又可以分为水生、半水生和陆生三类,这种分类更多体现了不同萤火虫幼虫的生活方式。如水生的雷氏水萤幼虫生活在水中,主要取食淡水螺,而陆生的大胸窗萤幼虫以灰尖巴蜗牛为食。

  对于萤火虫为什么能发光?是不是都会发光?发光的是不是都是萤火虫?参加活动的公民“科学家”们与专家积极互动。

  原来,在野外看到的发光甲虫不一定都是萤火虫。“比如我国云南地区存在一种可以生物发光的华光叩甲。此外还有不发光的萤科昆虫,如部分日行性窗萤和锯角萤成虫,弩萤属成虫。”严再政一边展示着精彩的照片,一边解释说。

  除了发光,萤火虫还有独特的经济价值。严再政介绍道,“萤火虫会捕食蜗牛、田螺等可能危害农林植物的生物。而更重要的是,萤火虫可以发展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观赏昆虫,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

  比如,全球各地都有以萤火虫为主题的旅游或赏萤活动。在东南亚,最受欢迎的Pteroptyx属萤火虫有在河岸边聚集发光的行为,每年在其发生时间,都会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乘船沿河赏萤。此外,美国,墨西哥,日本乃至我国台湾等地都有成规模的萤火虫观赏活动。

  “相比之下,我国大陆地区的相关活动略显匮乏,即使有也缺少科学引导,甚至可能打着欣赏萤火虫的名义而造成伤害。如互联网上有时可以买到萤火虫,绝大多数都是人为抓捕的野生萤火虫。”严再政说。

  作为生态指示性物种,萤火虫对生存的环境质量要求非常高。抓捕、购买都极易导致萤火虫在短时间内的死亡,会对萤火虫种群造成不利影响。“真正的经济效益应该体现在惠及更多人群的生态服务上。” 严再政呼吁更多公众了解萤火虫、保护萤火虫。

  开展样线调查,绘制萤火虫分布地图

  “了解萤火虫的种群分布范围,以及周边潜在影响萤火虫生活繁衍的不利因子,是保护萤火虫的第一步。”了解基本知识后,参加活动的公民“科学家”又在老师们指导下,学习了样线调查和萤火虫地图的绘制方法。

  随后,大家在村民带领下,踏上了萤火虫调查之旅,黑夜中,他们一边“小心翼翼”地行走在群山之间,避免“打扰”萤火虫的生活,一边寻找着这些生物的踪迹。

  经过3个多小时的调查,公民“科学家”们在青山村多地都发现了萤火虫,并将它们记录在地图上。

  “我一直在城市里面长大,二十多年都没见过萤火虫。今天见到这么多萤火虫真的很震撼。青山村离杭州很近,发展的也非常迅速,希望能找到与萤火虫共存的方法。”一位参加调查的公民“科学家”说。

  萤火虫的保护工作,不仅离不开科学人士的努力,也需要全体公民的参与,这也是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邀请公民“科学家”参与调查的原因之一。

  “我们或许可以采用一种生物多样性友好的开发模式,不仅满足人居环境,也照顾野生动物们的食、住、行。萤火虫作为生态指示性物种,它们生活的环境,必定水草丰茂、水质优异。生活在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环境中,也有助于提升人的健康与幸福指数。”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科学顾问蒋天沐说。

  据了解,参与此次活动的公民“科学家”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将以小组的形式继续在青山村完成两次样线调查,共同绘制一张青山村萤火虫地图,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了解萤火虫的分布与面临的潜在威胁,从而更好地推动未来萤火虫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工作。

标签:萤火虫;发光;科学家;公民;青山;生态责任编辑:仲瑶卿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图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