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部分居民认为垃圾分类没有必要或者嫌麻烦,甚至在垃圾分类专员上门“纠错”时存在抵赖行为等现象,诸暨市在22个小区试点,通过数字赋能,依托垃圾分类专员日常巡检结果,对每户居民的分类状况按照分类少部分错误、部分错误、完全错误或投错垃圾桶设置了“16分”“14分”和“0分”三个档次的分值,制作成上门“告知书”,由小区垃圾分类专员上门逐个告知。(5月31日《绍兴日报》)
实行生活垃圾定点投放、分类处理,是治理垃圾公害、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一些地方虽然很早就开始提倡垃圾分类,但推行起来进展缓慢,呈现温温吞吞或忽冷忽热症状,整体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因,主要还是缺乏相应的硬措施,致使倡导有余而强制不足,让人感觉垃圾分类“雷声大、雨点小”。
而诸暨市在22个试点小区推行的新方法,之所以能令一些居民感到不好意思,并意识到这下是动了真格,不仅在于这样做是在以事实说话,能令人心服口服,更重要的是,这种对事不对人、直面问题不留情面的方式,唤醒了一些居民的自律意识和荣辱观。毕竟,同在一个小区,谁也不想在垃圾分类方面落人之后而被邻居嘲笑。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也是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在发挥作用。
实践证明,推进垃圾分类,不是喊几嗓子就能应者云集,不是发个通知或倡议就能立竿见影,而是要在做好宣传教育与正面引导的前提下,多出硬招实招,从法律和道德层面上对垃圾分类行为进行严格规范和刚性约束,这样才能让居民切实增强自律意识,养成主动分类、正确投放的良好习惯,最终实现垃圾分类从“强迫成习惯”到“习惯成自然”的转变。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