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环保频道 > 即时报 正文

千年茶乡的复兴密码

发布时间:2019-05-30 09:28:34 来源:今日宁海 记者 黄海清

  好山好水出好茶,宁海是千年茶乡。

  在宁海茶山之巅,有一座望海亭,亭内有一块宁波市政府设立的“茶事碑”。碑文提到,北宋年间,茶山盛产茶叶,和尚宗辩携茶入都,献给书法家、茶学家蔡襄,蔡品评“品在日铸上”,颠覆了“两浙之品,日铸第一”的认知。

  然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宁海作为千年茶乡的荣耀和盛景已经湮没在历史里,只留文章典籍的只言片语和乡间民家的流风余韵。1949年,宁海全县仅有茶园575亩。

  新中国成立后,我县茶叶生产逐步加快。1970年,茶园突破1万亩;1973年,突破2万亩;1976年,突破3万亩。上世纪七十年代,是宁海茶园发展的黄金期。

  改革开放以来,宁海迎来了茶产业的真正腾飞,茶园规模稳步扩大,茶树品种得到优化,茶品牌纷纷打响。

  相比一些著名产茶县,宁海的茶叶种植规模并不大,但无论是知名度还是价格水平在宁波地区都首屈一指,拥有望海茶、望府茶、赤岩峰等知名品牌。尤其是望海茶,品牌成熟、拥趸众多,拥有中华文化名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浙江省十大名茶、浙江名牌产品等诸多荣誉。

  如今,茶产业是我县农业主导产业,全县共有茶园5.5万亩,产业从业人数近2.5万人,涉茶产业产值超过5亿元。2018年,宁海在连续7年荣获“全国重点产茶县”后,又成为“中国茶业百强县”。

  当不少传统茶叶产区品牌黯淡甚至陨落退场时,宁海茶产业却稳步崛起,弯道超车,走出了一条“小产区”茶产业的特色之路。

  革故鼎新

  古茶新韵名动四方

  初夏时节,蓝天白云下,被葱翠茶园环绕的望海岗村显得格外醒目。一垄垄的茶树间,采茶工正在采摘今年最后一批春茶——931米的海拔,让这里的茶叶采摘要比其他地方晚一个月,春茶可以一直采摘到五月底。

  茶以山名。这里,是望海茶的发源地。而更早,这里则上演了一幕人与自然斗争对抗,最终和谐相处的壮举。

  1955年,这里还是无人之境。为了响应中央号召,山下马岙村抽调青壮劳力上山开发林地,种植茶树。村支书俞志军1963年上山的时候只有12岁,他记得,那时大家都住在简易搭建的茅草棚里,粮食极端短缺,一到冬天,锄头挖地时会嵌在土里拔不出来,即使在房间里也冻得簌簌发抖。靠着放牧牛羊、种植番薯土豆,村民度过了最困难的日子,渐渐在山上落地生根。

  1980年,陈洋珠带着一批农技干部到望海岗村试制名茶,要求茶农只采一芽一叶的茶叶。入夜,陈洋珠和技术员们在煤油灯下支起大锅炒制茶叶,共制作出9两茶叶。这种有着嫩栗子香味的茶叶被陈洋珠命名为“望海茶”。

  “那时候,我们连名茶的名字都没听说过,村里只生产三叶以上的大宗茶,村民觉得这种做法效率低、浪费大,很多都表示反对。”俞志军回忆说。

  受高山云雾滋养的望海茶,以干茶翠绿、汤色清绿、叶底嫩绿“三绿”的风格著称,甫一面世,就连续三年被评为浙江省一类名茶,并获得宁波市第一本浙江名茶证书。

  伴随荣誉而来的是蜂拥而至的订单。如今,望海岗村已经成为一个茶叶专业村,茶园面积从当初的七八十亩增至近四百亩,不到30户人家的村庄年收入达三四百万元。

  望海岗村的故事,也发生在我县众多传统产茶村。上世纪八十年代,宁海名茶迎来了飞速发展,至九十年代末,全县获市级以上荣誉的名茶就有8只之多。在发展名茶的同时,一些茶企开始研发黑茶、红茶、白茶,不断推陈出新。

  1983年,岔路湖头村葛明振等人合股创办宁海县砖茶厂,生产“宁字”牌茯砖茶,开创宁海生产黑茶的历史。如今的宁波市农业龙头企业赤岩峰茶业有限公司的前身正是这家企业。

  1984年,王家福承包了200亩荒山开始创业,1989年,和陈洋珠合作开发的“望府银毫”拿到了宁波市第一个中国名茶称号。望府茶公司后来又研发红茶,“望府金毫”在“中茶杯”名优茶评比和“浙茶杯”优质红茶评比中分获特等奖和金奖,实现宁波品牌红茶“零的突破”。去年,因为连续三届获得“浙茶杯”金奖,被授予宁波市唯一的一个“浙江名红茶”称号。

  1998年,面对“品牌多,规模小,形不成合力”的问题,宁海开始推动名茶的品牌整合,确立“望海茶”为全县茶叶的龙头品牌,集中力量打造区域性公共品牌。宁海的茶产业,开始走上了抱团式、集群式的发展道路。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正是因为尊重市场、尊重产业规律,让宁海的茶农、茶企不断调整步伐,一步步走向成熟,发展壮大。

陈洋珠(中)在传授炒茶技艺(受访者供图)

  恪守匠心

  品质为先细节为王

  自从今年春茶开摘以来,近三个月的时间,李巧红下山的次数不到十次。和望海岗一样,她的太阳山茶场也在群山之中,上山的公路盘旋曲折。

  这几个月,她每天早上三四点钟就上山摘茶叶,制茶环节层层跟踪,每一批制作出来的茶叶都要亲口品尝过,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与茶叶相伴。

  2003年,当李巧红承包太阳山上荒废多年的30亩茶园时,对茶叶制作可以说是一窍不通。如今,她制作的绿茶、红茶、白茶在各级茶叶评比中屡获殊荣。

  “今天温度太高,不能做黄茶。不然你可以看看黄茶怎么做。”李巧红告诉记者,就在本月初,她研发四年才成功的“岳峰山”黄茶在第四届中国黄茶斗茶大赛中获得金奖,填补了宁海黄茶的空白。

  她有四个师傅,都是业内最顶尖的老茶工,拜师的过程也颇多周折。为了请到有五十多年制茶经验的胡达科老师傅,她六次登门拜访;为了学习黄茶制作技艺,她拜师拜了一年多,最后请到了卢立浣——“平阳黄汤茶叶加工工艺”国家发明专利持有人之一。

  “做茶叶,要先学会做人。这些老师傅看似高傲严厉,其实就是为了教徒弟一个道理,做茶要专注敬业,不受外界干扰,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李巧红说,“我的要求是,产品就是样品,有一点瑕疵,就列为次品,宁可自己喝,也不上市。”

  2016年起,她被聘为浙江大学茶学系校外指导教授,学校每年都会安排学生来这里毕业实习20天,由她指导学生制茶。2018年,浙江大学公布了茶学系的15家教学实习基地,大多是上市公司、外资企业和科研机构,太阳山茶场是唯一一家作坊式茶场。

  和太阳山茶场一样,宁海的茶场虽然普遍都规模不大,但制作工艺和品质控制在业界享有盛名。这也许和宁海名优茶的“陈氏基因”有关系。作为宁海茶产业之父,陈洋珠一直悉心培养茶界后辈,多年来通过现场示范或办学习班,辅导的茶农不计其数。如今全县很多茶农的制茶手艺,都依稀可以看出陈洋珠的风格。

  为了保护好“皇冠上的明珠”望海茶,宁海从名茶品牌战略实施开始,就制定了《望海茶管理办法》和《望海茶地方标准》,涉及苗木、栽培、加工等全过程——苗木上,引导茶农进行大规模茶树品种改良;采摘上,以“不采雨水叶,不采病虫叶,不采紫芽叶”的“三不采”要求严格把关;包装上,由茶业协会统一验收包装后再投放市场,阻止以次充好、以假乱真。

  恪守匠心、精益求精。严格的品质控制,是宁海各茶品牌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产业延伸 跨界开发全价利用

  走进位于宁海城区的茗园茶馆,第一感觉和普通茶馆并没有什么不同。不过仔细探究一番,就会发现墙上那些色彩斑驳的墙砖散发出一缕缕幽幽的茶香,这是宁波赤岩峰茶业有限公司用茶原料开发的家装产品——空气净化茶砖。

  葛明星是赤岩峰茶业的创办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茶叶吸附异味的能力很强,于是这位木匠出身的企业家回归老本行,研发了这款产品。为此,企业花了6年时间,获得了10多项专利。

  “茶砖有两种,一种既可以贴在墙上装饰,也能陈化了后泡着喝;另一种含有不少粗茶梗,纯粹用于装饰和净化空气用。”他告诉记者,6月中旬,他将带上公司产品去北京参展,争取打开中东市场。

  作为全县最大的茶企,宁波赤岩峰茶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生产的“元音”“赤岩峰”牌砖茶主要销往内蒙古、新疆和西藏地区,是“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全国民族特需商品定点企业。3000余吨的年产量,让这家企业撑起了全县茶产量的半壁江山。

  企业和宁海茶产业形成了很好的互补关系——生产黑茶既避开了传统茶叶生产旺季,原料又不采春茶嫩芽。企业收购的茶梗嫩梢和三叶以上的茶叶,原本是被弃置的茶树修剪枝和下脚料,不但让茶农增加了一笔意外的收入,还能促进茶园管理,防止抛荒。

  “我们的产品边销稳定,零售市场拓展很快,尤其是网络销售增长迅猛,但还不足以消化掉废弃的茶原料。”葛明星说,“目前,我们的收购半径已经延伸到丽水、松阳等地区,尽量让茶原料不要浪费。”

  如何充分挖掘茶树的价值,最大化利用茶原料,是茶界人士思考多年的问题。宁海生产绿茶原料大多用春茶,茶叶利用率很低。茶企纷纷开发红茶、白茶、茶叶酒,很大原因是为了把一季茶做成三季茶,提高茶叶利用率。以太阳山茶场为例,开发红茶、白茶后,茶叶可以从3月一直采到11月,300亩的茶园足够让30多名员工饱和就业。

  但是对于很多只会制作绿茶的普通茶农来说,转型并不容易,带来的茶园抛荒,夏秋茶弃采,茶叶下树率低的现象在我县并不鲜见。跨界开发、全价利用,延伸产业链,拓展深加工被业界人士认为是最有效的路径——日本、美国和西欧茶叶深加工消耗量占比达40%到90%,而我国消耗量只有6%到8%。

  在这条路径上,宁海茶企业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早在1998年,大佳何涨坑村村民胡华宁就研发了茶叶酒,并在2002年正式获得茶酿酒的国家发明专利。宁泽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蒸青片,国元茶叶有限公司生产的碾茶,都是制作抹茶的中间产品。宁海太阳山茶场即将开业的民宿,配备的沐浴露、洗发水、面膜等个人护理用品都使用了茶原料。

  开发工业化应用,充分利用茶原料价值,是宁海茶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柔石公园,环境幽静、风景宜人,是宁海最大最美的公园。公园里有小湖,湖边垂柳依依、荷叶田田,还有一栋小楼,县茶文化促进会就设立在这里。这里是宁海众多茶人的“沙龙”,无论是茶企老板还是茶园茶农,来到城区办完事,总会来这里喝杯茶,聊一聊。

  “弘扬茶文化、提升茶品位、促进茶经济、服务众茶人”,抱着这个宗旨,我县在2011年成立茶文化促进会。

  文化,代表着一种生活态度,承载着一种生活方式。茶文化的推广,最终目标是浸润人们的生活,让人们追求美好、健康的生活。

  开设各种年龄段的茶艺班;举办一系列省市级茶艺大赛;开展茶文化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持之以恒的茶文化普及,让整座城市的格调悄然改变,民间饮茶赏茶蔚然成风——饭局少了、划拳声少了、麻将声少了,私人茶室多了、茶叙多了、雅集多了。小小一个县城,有茶馆100多家,并成立了宁波市首家茶馆业协会。

  宁海道家种茶、释家送茶、儒家评茶的历史印迹清晰可见。在此基础上,县茶文化促进会多方搜集典籍文献,挖掘茶史茶事,整理出宁海历史上茶叶生产、流通、交易的全貌,再现宁海茶文化传承的完整脉络。经过多年整理,《宁海茶事》即将出版。

  打通茶文化和茶经济交融的桥梁,是茶文化促进会的主要使命之一,为此,协会的工作重心始终随着茶产业格局的变化在调整。为龙头茶企出谋划策,以文化品位提升品牌价值;深度参与全国各类茶事活动,帮助宁海茶品牌“走出去”;深入调研,谋划把茶文化与农旅体验产品完美结合,助推茶旅经济发展……

  目前,我县望海岗、桑洲屿南、梁皇山等传统产茶区纷纷走向茶旅文一体化发展,仅在深甽镇,就有俞氏五峰茶业、太阳山和望海岗等多家茶场已经或即将推出自己的茶旅游内容。

  “茶旅结合离不开文化,不然就是农家乐。游客到茶园来,不是为了吃一顿农家菜,他们跟着茶农摘茶、做茶,喝自己做的茶,对茶园风光、乡居生活、农家土菜、民风习俗等都很好奇、想探究。他们是为了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感受更多元的文化。”一家茶场的民宿主人说。

  以文兴茶、以茶富农、以茶兴业。几代茶人的不懈努力,让宁海茶产业走出了一条产业富农、乡村振兴的坚实路径,也完美地诠释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生态美、生活美、人文美、特色美、和谐美。

标签:茶叶;望海;海茶;茶文化;宁波市责任编辑:陈秋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