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环保频道 > 环保原创 正文

建德:美丽城镇建设的“梅城路径”

千年古府完美归来

发布时间:2019-09-06 11:49:48 来源:浙江在线 通讯员 方祺 陈迁 吴佳妮

 浙江在线9月6日讯(浙江在线通讯员 方祺 陈迁 吴佳妮)千年前,孙权封战功卓著的名将孙韶为建德侯,寓“建功立德”之意,这是建德市的由来,也是这片土地的深厚底蕴。

  梅城镇(古严州府),则是这片土地的一扇窗口。作为严州的州城、建德的县城,这里有宋代严州刻本、睦州诗派、梅花城,还有水浒传中的乌龙岭……承载了建德人的骄傲和荣光。

  如今,新的机遇再次来临——2018年8月,根据省委主要领导批示要求,建德梅城镇作为全省美丽城镇示范镇打造,引领小城镇整治向美丽城镇迈进。

  这扇窗口被细细打磨发光。踏进古镇,青苔重重的老城墙,开合了千年的古门闸依稀可见;尘封已久的玉带河重见天日,流淌向崭新的未来。

  苍苍千古镇,一朝浴火生。

  环境在改变,文化在重塑,更有新的产业在培育、集聚。古府正归来,带回来的不仅是悠悠诗意和满腔乡愁,更是一条城乡融合发展的“梅城路径”。

  补齐短板

  蝶变古城款款走来

  新安江、兰江、富春江三江交汇处,远远就能望见江畔城墙上半朵梅花形状的城垛,那是梅城人的骄傲。

  梅城,即古严州府所在地。据记载,宋代有3个皇帝在登基前曾领过严州的地方官职职务,因此严州也被认为是“龙兴之州,潜藩之地”,其制与南京、北京同。据传,只有京城的城垛才能做成梅花形,梅城的历史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在严州文化研究会会长陈利群的眼中,梅城底蕴并未局限于此。坐拥黄金水道之利,梅城有着“千车辚辚、百帆隐隐”的商埠文化,城内有徽州、南京等12座会馆。经济的发展、独特的地理位置,聚集了众多的雅士,历代文人墨客在此创作诗歌达4800余首。

  千年后,因水运枢纽地位的旁落,梅城逐渐沉寂,甚至一度令人感叹“古府不再”,但新的能量在逐渐积蓄。

  近些年,梅城镇在慢慢补齐各项短板。

  最先上马的,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区截污纳管、“公厕革命”等民生工程陆续完成,目前已累计截污纳管18.5公里,建成泵站2处,实现主干道截污纳管全覆盖;新建、改造和提升公厕19座,实施综合管线“上改下”62.1公里。

  民生福祉紧跟其后。利用东西入城口拆除的1.3万平方米空间,梅城实施两个门户区块的改造提升工程,城镇环境品位得到提升;在老城区新建停车场4个,新增停车位380个,老城停车难现状得到缓解。

  环境变化有目共睹。开展小城镇“六乱”专项整治,全面完成集镇污水管网入户全覆盖和强弱电改造工程。实施拥江发展行动,强化沿江岸线、水体、山体、厂区等重要节点的设计统筹和风貌管控,全长18公里、跨越富春江国家森林公园七里扬帆景区的“三江两岸·建德绿道”被评为浙江省最美绿道。

  棚户区改造征迁的数据也直线上升。原先的300户迅速增加到1389户,最后,定在3500余户,涉及半个古城的居民。“蜗居”“倒马桶”现象成为历史。

  当103岁行动不便的卢奶奶,坚持让家人借来担架抬着来到老宅前,签下了房屋征收协议,为的是“要让子孙后代也看一下当年梅城的光景”。千年古府归来的身影,便日渐清晰。

  留存记忆

  让历史与现代共鸣

  梅城镇党委书记何瑞洪说,梅城是一个“活态古府”,绝不简单为造城而大量外迁老百姓,而是通过改造来提升生活品质,“让世居居民和外来游客共享现代文明”。

  早在2017年,梅城就用几近苛刻和“傲娇”的眼光,为再现古城寻觅最佳方案。同济大学、清华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6家单位为这个小城一遍遍做规划设计。

  眼下,梅城综合保护开发正在进行中。“考古前置,保护第一,是我们坚持的原则。”运河严州综保公司总经理楼烨说。于是,前期工作小组进驻梅城,首先想到的就是挖掘历史、通读古籍,在走访摸排中,将梅城历史一点点复原。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来了,经3个月的考古发掘,被掩埋在地下的3100余件古代牌坊和其他石构件重见天日。这些纹饰精美的老构件,被用在了新牌坊上。

  探寻严州古城旧时繁华的脚步没有停下。西城水门遗址发掘出古城墙遗迹、鹅卵石古道,预计年代为明清乃至更早;总兵府考古通过布方发掘,目前已清理出水井、井台、青砖墙基等老物件……保护开发方案为文物古迹让路。

  “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这些,都成为了梅城综合保护开发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三星街上的汪氏故居,在墙面修复时,使用了类似旧砖,并请来当地工匠采用古法修补,恢复外墙原有面貌。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努力下,现在墙面几乎看不出来修补的痕迹。

  东门街施工时发现的“尚书坊”牌坊基座,在适当调高基座高度,安放玻璃保护罩后,被结合绿化布置打造成街头微景观,并增加游客休息座椅。今后,这里既是历史遗迹活化体现,又是游客休憩落脚点。

  在精细的“绣花”功夫下,历史文化就这样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发出和谐共鸣。

  产业转型

  高质量推进产城人融合

  时代已不同,当梅城在精雕细琢下绽放芳华,自然不能“养在深闺人不识”。所幸这些年,杭新景高速来了,杭黄高铁开通了,还有金建高铁、衢建高铁以及临金高速的建设推进,梅城镇又迎来了春天。

  人到哪里去?钱从哪里来?地从哪里来?人才又从哪里来?何瑞洪说,回答好这些问题,才算是探索到了美丽城镇建设的思路、模式、机制和要素,才能够为其他城镇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做法。

  梅城镇一手抓老城区“低散乱”企业整治,目前已倒逼淘汰落后产能106家、入园集聚企业70家,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园(南峰区块)扩容提升,开工建设南峰小微企业园,提升平台的承载力。

  另一手,梅城抓的是新型业态培育。

  依托千年古府历史文化,以及三江口自然山水资源,梅城成为长三角区域独具识别性的文旅目的地。楼烨说:“我们以酒店住宿、会议活动、文化创意和展示、水上休闲等为主要业态,引进业内外优质龙头企业,提升梅城核心区产业品质和档次,推进文化旅游目的地打造。”

  走在当下的梅城,夕阳洒在青石街道上。全长2.27公里的梅城大坝、400米的南大街、正大街和基本修缮完成的三星街,梅城已初步形成集历史文化展示和生态景观休闲于一体的特色街区。

  一条连接城内东湖、西湖的玉带河,也已建设过半,未来河面上将游船如织。还有更多的水上旅游产品在策划中,或许未来,从杭州钱塘江边溯水而上,游客可以经富春江船闸,直抵七里扬帆。

  梅城中心位置的金源昌客栈,准备开业。客房紧挨着玉带河,客栈负责人周勤说,将来客人们坐在河边喝茶,会是一番别样的江南体验。

  商贸综合体、伴梅居民宿、中视影视、天忆养生养老等项目把目光投到了梅城;文创艺术、酒吧文化等多元化业态也在这里落地生根。

  以城带乡

  打造乡村振兴新天地

  美丽城镇建设,不仅是古镇风貌的巨变,也是产业的重新布局与全面升级,更是要带动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城乡的融合发展。

  梅城给自己列出问题:怎样发挥城镇的集聚效应,让更多的农村人口就近城镇化?怎样通过城镇的产业发展,带动乡村产业振兴,推进农业的规模经营?怎样把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当时间积淀,这些问题有了初步的答案。

  在做古城复兴规划时,梅城就把周边乡村纳入其中。“我们规划打通梅城联系杭州的第二通道,形成‘两横三纵’的区域干道网络。”何瑞洪说。

  从规划里走出来的梅城新城已颇具规模,不仅是严州古城搬迁居民的新家园,更是5万余梅城人创新创业的新天地。去年以来,这里已新集聚了700多户农民。

  依托严州古城、梅城新城、高铁新区等产业平台,梅城正引进先进制造业、文创商贸综合体、休闲农旅等项目,有效带动乡村产业振兴,弘扬提升文化,提升人居环境。

  越来越多的人,循着诗意,来到梅城周边乡村。北京人李海渤为梅城南峰村带来了“严州之心”文化体育休闲项目。未来的“严州之心”将具备“旅游接待、工艺部落、体闲水街、康体中心”四大功能,融合了水文化、桥文化、船文化、码头文化、传统手工坊、国学传承等元素。

  梅城中心镇周边的各行政村正在向农旅结合转型,滨江、葛家、城西、洋程等村美丽乡村建设卓有成效,以农业精品园、果蔬乐园为主阵地,大力发展茶叶、中药材等特色精品农业,乡村旅游、民宿农家乐等美丽经济,“两山”转化通道不断拓宽。

  还有基础设施共建、道路交通互联、产业培育和教育、医疗等资源也在不断下沉——桐溪大桥、五马洲大桥、临金高速梅城互通连接线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正在加快推进,新安江、兰江、富春江三江联通,有效带动环三江口乡镇集群发展加快实现,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以镇带村、镇村联动。”何瑞洪说,“梅城真的要‘梅开二度’了。”

  全域推进美丽城镇

  共创共建共富乡村

  当下,建德对标省级美丽城镇示范创建指标体系,以点带面,全面启动全市美丽城镇建设工作。

  强化示范引领,着力谋划推进梅城、寿昌、乾潭、大洋四个杭州市第一批美丽城镇示范创建试点乡镇美丽城镇建设工作,把美丽城镇建设作为建德城乡融合发展的突破口,为美丽中国小城镇建设提供建德样板。

  这是面上泼墨、全域整治的城镇建设。坚持“山水城区一体规划”“产城人融合发展”,编制出台《严州古城保护开发概念性规划与城市详细设计》《集镇控制性详规》等,并协调推进全域美丽乡村规划,更加注重产业对城镇、乡村发展的支撑。

  这是线上细描、特色引领的城镇建设。把山水生态作为建德最大的特色,提升全域景观,全面推进坡地村镇试点、精品线路打造、杭派民居建设、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等工程,串起了寿昌古镇、大洋“红色印象”等乡村风景线。挖掘地域文化,将德文化植入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

  这是点上绣花、因地制宜的城镇建设。以党建促美丽经济、美丽产业发展,以“旅游+”为路径,在做优做美环境基础上,不断加大产业融合力度。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掀起新一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培育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农创客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建德草莓、建德苞茶等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建设,让美丽经济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增长点,形成共创共建共富乡村的新动力。

标签:城镇;古城;乡村;梅城镇;历史文化责任编辑:钱华良
相关新闻
生态环境污染投诉请扫二维码 生态环境污染投诉请扫二维码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图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