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吴兴区积极探索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体系建设,结合“无废城市”和“省级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城市”创建,努力在全市树立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全新标杆。
建筑垃圾处置体系现状
构建闭环式管理模式。结合自身实际,在新建住宅小区建设建筑垃圾收集站,推行定点收集,打造全覆盖收运链;通过严格准入、规范审批、强化监管等手段加强运输全过程管理,打造无缝隙监管线;加快布局终端处置设施建设,打造资源化处置端;统筹城乡建筑垃圾处理,打造城乡一体化处置网;深化多方保障机制,打造立体化共治平台。
提升资源化处理能力。目前,我区已有二座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场所,即市环卫处建筑渣土循环利用处置中心和湖州鸿辉资源再生有限公司,实现建筑垃圾二次生产销售,推动建筑垃圾分类分质利用。2021年,共处置建筑垃圾32万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73%。
加大资源化覆盖力度。根据产生量和分布特点,采用固定与移动相结合的处置利用方式,实现大批量建筑垃圾定点再生处理和零散分布建筑垃圾现场快速处理、就地利用。目前利用建筑垃圾生产的再生产品,已在市政工程、水利工程、海绵城市建设等方面得到较好应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成效初步显现。
下一步计划
加快消纳场所建设,实现高标准集中处置。一是吴兴区东部新城资源循环利用基地项目。项目位于织里环卫和资源化基地北侧和西侧,项目用地面积19.25亩,建成后形成年处理装修垃圾 200 吨/天,目前该项目已开工建设,预计2023年6月投产运行。二是浙江大东吴城市静脉产业基地项目。项目建设拟选址在吴兴区道场乡施家桥工业园区,计划总用地103.8亩。项目对回收的建筑垃圾进行预处理,再利用预处理后的材料,进行深加工。项目整个生产区域全部采用厂房封闭式管理,生产区域地坪全部硬化处理,实现生产废水零排放,真正做到环保回收—循环利用一体化,项目建成后可年处理建筑垃圾90万吨。目前一期60亩用地正在积极协调中。
理顺管理机制,推动规范化清运处置。一是研究制定建筑垃圾管理办法,尤其对工程渣土(泥浆)产生、运输、消纳、利用等各环节做明确规定,加强现场管理、依法委托处置;运输企业、运输车辆(船只)和运输路线应依规申报;消纳环节重点要求消纳场所专项规划、建设和管理。二是组织开展工程渣土(泥浆)处置管理专项整治行动,对工程渣土(泥浆)源头、运输、消纳等环节的问题进行集中整治,确保取得实效。
通过建筑垃圾集中化、规模化、规范化的治理与处置,进一步完善吴兴区建筑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加快推进建筑垃圾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力争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并不断提升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产品的转化率。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