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桐庐县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长远谋发展,从再生资源产业布局,实现人人分类、文明投放,同时倒逼回收行业规范升级,推动再生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2021年,桐庐县引进第三方“产业互联网平台”,构建再生资源产业链的良性循环,为垃圾分类提供稳定的回收服务,打造与桐庐全国文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垃圾分类运行体系。
家宝兔再生资源回收站点
“三促进”,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一是投入促规模。以“长期、稳定”为目标,县政府落实项目用地70亩,指定县国投公司出资约2.4亿元,建设循环产业园项目。其中,按照花园式高标准建设20000方的再生资源分拣回收项目,对桐庐全县域的可回收物进行全品类分拣回收,并协同处置全县的有害垃圾、大件垃圾。项目建成后年回收处置能力超过10万吨。二是长期促发展。改变传统的政府购买服务“3+2”年限模式,通过国企采购形式,将第三方企业运营年限从5年提升至15年,鼓励第三方企业积极投入技术设施设备,保障企业有充裕时间从投入支出向回报收益阶段过渡,推动再生资源产业在该县发展壮大。三是补贴促造血。根据行业发展特点,分别按低价值可回收物238元/吨、有害垃圾8800元/吨、大件垃圾900元/吨给予企业补贴,助力促进企业初期造血功能。补贴费用每年在县财政预算中专项安排,保障第三方运营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再生资源分拣回收中心鸟瞰图
“三转型”,保障体系有序运行
一是从手工作坊向规模平台转型。今年来,该县按照“全县一家、城乡一体”原则,以再生资源分拣回收项目为中心,在桐庐全域建成标准化再生资源站点近200个,围绕小区、行政村、商业综合体、学校、公共场所等重点合理布局,基本实现回收网点全域覆盖。回收网点严格按照“六统一”(统一标识,统一收购价格,统一计量工具,统一营业时间,统一管理制度,统一着装)标准建设,彻底打破原有“低小散、脏乱差”的手工作坊式行业模式。项目整体运营纳入垃圾分类智慧监管平台智能管理,在源头实时掌握相关数据。同时,每年安排专项经费,招录人员对第三方企业“应收尽收、规范运行”等开展常态化监督检查,真正实现平台规模化、产业规范化转型升级。二是从走街串巷向定时定点转型。依托标准化再生资源站点,实行定时定点、预约上门等多种资源回收方式,打造“居民--站点--中心”“可回收物--积分--商品/货币”的标准化多路径回收兑换模式,改变了原有的流动吆喝型低效回收方式,收编整合了一批非正规个体从业者。同时,通过政府的补贴、监管等多方位介入,再生资源站点全面实现高低价值可回收物全品类回收,并建有科学管理制度和服务标准,逐步推动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从“废品买卖型”向“环境服务型”转变。三是从市场无序向管理有序转型。利用物联网、互联网融合技术,搭建再生资源回收智慧管理平台,连接用户、回收人员、分拣中心和工厂,打通整条再生资源回收产业链,实现全流程数据采集和可追溯。平台在客户端还设有预约上门回收、可回收物价格实时更新等功能,改变回收人员以往的“流动大、价格乱、不规范”的形象,同时配套提现、换物、兑券等方式多样的积分兑换系统,引导居民积极参与,从前端逐步提升回收量,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回收市场无序、底数不清等问题。
再生资源站点内部设施情况
预期效益
一是经济效益。对从业者,通过整编保证回收人员收入提升、收益稳定;对第三方企业,通过自我造血和政府补贴保证平稳发展、合理营收;对下游企业,通过精细化分拣,提升了回收质量和资源的经济价值,实现降本增效。总体将成就多方共赢的局面。二是环境效应。改变以往“利大抢收、利小不收”的局面,利用平台优势减少中间环节、增加前端回收品类,做到“应收尽收”,对可回收物造成的环境污染的整改、垃圾减量以及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高质量推进具有重要意义。三是社会效益。以非正规回收人员的规范化转型为切入点,通过县域统筹、规范运作的再生资源分拣回收体系,消除了非正规回收人员在诚信经营、盗窃、损害公私财物等方面的从业风险,避免了零散回收中因利益冲突产生的矛盾问题,有力化解回收行业的社会不稳定因素,提高城市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