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环保频道 > 2019世界环境日 > 2019新闻中心 正文

让绿色成为发展的永恒底色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9年年会全体会议发言摘登

发布时间:2019-06-05 23:23:08 来源:中国环境报

  编者按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合会”)2019年年会于6月3日在浙江杭州开幕,本报特对全体会议重要发言予以摘登,以飨读者。

  国合会代理外方执行副主席赫尔格森

  应对气候变化应更有雄心

  非常高兴来到绿色又美丽的城市——杭州,参加今年国合会的年会,并且共同庆祝世界环境日。

  国合会外方执行副主席麦肯娜是环境和气候行动领域一位真正的领导者,也是加拿大在行动方面的一位杰出代表。她在论坛的工作超过25年,过去的工作非常杰出,但未来25年将会是更加重要的25年。可以看到,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正在我们身边发生,不但破坏了自然环境,也正影响着社区和人们的生活,在世界各地造成了负面影响,海洋生态、环境生态也受到了影响。许多科学研究证据也表明,气候变化正在发生,因此,我们应当思考未来要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目前的事实现状和科学研究证据告诉我们,应对气候变化应更有雄心。

  面对正在发生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中国从上到下都已经在采取行动,目标更加宏伟,行动更加有力。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已经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明年还要做出新的贡献——在明年于昆明举行的大会上发出新的绿色倡议。

  在各领域,中国都是举足轻重的参与者。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中国至少有4个方面的重要优势:

  首先,中国提出了高屋建瓴的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目标就是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也是本次会议的主题之一。

  其次,中国拥有科技和金融领域的优势,可以很好地服务于绿色发展。科技和金融在今后的绿色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会越来越重要。

  第三,中国的体量非常大。中国境内的活动不只是在国内产生影响,也会对整个世界产生影响。

  第四,“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一带一路”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一个基础建设项目,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有着巨大的潜力,可以掀起一股绿色风潮。但是目前这个潜力还没有完全被激发出来。其实我们所需要的一系列绿色解决方案现在已经存在了。中国有清洁能源、清洁技术、清洁交通等解决方案。这些方案不仅更加绿色,往往也更加便宜、更加安全,优于过去基于化石燃料的一些解决方案。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对这些方案进行推广,使之规模化。在这一方面,政府的政策至关重要,比如推动能源行业的改革、树立更高的可再生资源目标、更好地取缔化石燃料、激励绿色消费等。

  绿色金融是政策层面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很高兴能看到在本次会议的准备阶段和成果当中大家都很关注这个问题,都认同中国作为G20主持国在绿色金融方面提出的很多很好的想法,如绿色采购等。

  不久前,第二届“一带一路”论坛高峰会议在北京举行,很高兴能听到习近平主席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一系列原则。这些原则是自愿性的,但是绿色金融如果能够真正得到国有银行、国有企业以及民营企业的支持,那么带来的潜力将是无穷的,将很好地促进绿色解决方案的规模化。这一点在全球也是一样的,这也是本次国合会要讨论的重点议题之一。

  国合会副主席索尔海姆

  中国方案推动世界环保进程

  700年前,一个叫马可波罗的欧洲青年从意大利来到杭州——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回到意大利后,马可波罗形容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而人们却不相信他,认为杭州不可能如此富足丰饶。但他描述的是事实。13世纪的中国胜于欧洲百倍,如今二十一世纪也许也是如此。

  中国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例如,中国的人口平均寿命大幅延长,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众所周知,中国引领着世界环保进程,许多国家吸取中国经验,拓宽本国视野。目前,中国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寥寥几字的措辞改变,却意味深长。

  中国是新技术的倡导者。世界上98%的电动公共汽车穿梭在中国的大街小巷,70%的高铁奔驰在神州大地。在过去15年里,中国有35个城市开通地铁。中国占据了全球太阳能电池板的半壁江山,在风能利用上也独领风骚。中国的科技发展成绩斐然,可供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学习。

  同时,中国改善环境的最佳实践也值得借鉴。

  中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西湖河流以及湿地保护有力,参与国合会的来宾有目共睹。中国在过去5年里所做的河流清理工作,欧洲国家需要30年才能完成。

  中国是生态恢复的领跑者。深圳湿地保护工作如火如荼,内蒙古自治区库布奇沙漠治理稳步推进。中国还建立了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体系。中国应该抓住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将在昆明举行的契机,讲好中国故事,帮助其他国家以此为基础进行探索。

  中国在绿色城镇化方面也不乏在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的例子。杭州风光旖旎,雄安新区将建成世界级的绿色城市,深圳是全球唯一一个实现出租车和公共汽车全电动的大城市。

  中国的技术和实践可以助益国际社会。今年4月,“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在北京正式成立。借助这个广阔平台,中国方案可以走向世界,德国、法国、印度等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长足进步的国家也能分享经验。

  同时,我们可以通过联盟的平台和契机制定指南方针,寻求对环境最友好的发展方式。许多领域都可供我们探索,绿色金融就是一个重要方面。

  当前,中国绿色发展的速度已经超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中国绿色发展的最佳实践带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联盟大有可为。作为联盟的主任委员,我诚挚邀请与会嘉宾积极加入。

  联盟不仅有利于环境和发展,对建立新的多边主义合作形式也有重要意义。多边主义需要聚焦,而联盟就是一个焦点,帮助我们达成合作、取得进展。我们需要对话和和平,联盟也是一个对话的大好平台。

  我们也需要增加贸易往来。贸易不仅有助于脱贫和延长平均寿命,而且对生态环境保护大有裨益。例如,风能和太阳能的推广就是因全球供应链的存在才得以实现的。如果没有贸易,思维禁锢和高昂成本将接踵而至。所以说,贸易是经济发展的工具,更是环境保护的重要载体。

  习近平主席指出,“一带一路”建设要本着开放、绿色、廉洁理念,追求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当然,在落实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困难,但起码我们有了正确的方向,戮力同心,美好的愿景一定会实现。

  最后,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全球生态文明早日实现。

  国合会副主席解振华

  推动建立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

  这是我第二次来杭州参加国合会年会,第一次是在1993年。26年间,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舞台上的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转变,从最初的参加者到今天的深度参与者,乃至我们在努力争取成为的全球气候治理引领者,国合会在此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未来还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6月5日,我们将在杭州举办世界环境日主场活动,聚焦空气污染防治。这既是关系到每一个人健康生活的重要环境问题,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议题。我们要积极推动气候变化应对与空气质量改善工作,加强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协同管理,倡导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合作。

  气候变化是当前最严峻的全球性挑战之一,没有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人能够置身世外、独善其身。多边主义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球人类唯一的选择。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转变传统发展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将气候变化的挑战转化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机遇,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巴黎协定》及其实施细则的达成彰显了全球绿色发展、低碳转型的大趋势不可逆转。《巴黎协定》奠定了将全球升温控制在2℃以内的长期目标,并注意到实现1.5℃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了全球碳排放尽早达峰并于本世纪下半叶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2018年世界联合大会通过了《巴黎协定》实施细则,维护了多边主义和多边进程的有效性,提升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联合国将于今年9月召开气候峰会,推动各国领导人凝聚政治意愿,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力,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新的政治推动力。

  中国一直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确定了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峰并争取尽早达峰的自主贡献目标。这既是我们对国际社会做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在国内发挥目标引领、倒逼绿色低碳转型的战略举措。中国采取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约资源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非化石能源、修复自然生态环境、养护森林、增加碳汇、发展碳排放交易市场等多项举措,努力实现自主贡献目标。

  当前国际气候治理任重道远。一方面,《巴黎协定》的后续谈判和履约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进一步完善实施细则和谈判未决问题仍需各方做大量工作;另一方面,当前各国自主贡献力度和实现全球升温不超过2℃甚至1.5℃的目标需要相比仍存在较大缺口。我们希望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切实兑现2020年前的承诺并行动起来,进一步加大2020年后行动和支持的力度。

  将于今年9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峰会以及今明两年的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缔约方大会,包括各国即将提供的国家自主贡献更新和长期战略、全球解决方案等,都关乎全球气候治理、生物多样性发展的未来走向,需要我们抓紧机遇,采取行动。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积极行动,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负责任大国的应有担当。无论形势如何变化,中国致力于推动气候变化应对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多边进程、推动全球合作的决心和努力都不会改变。我们将深化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深化与其他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合作,确保百分之百兑现自主贡献的目标承诺。中国还将在明年组织召开一次成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缔约国大会,为建立一个合作共赢的治理体系,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合会外方首席顾问魏仲加

  学习中国经验 推动世界绿色发展进程

  近年来,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开展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我们可以看到,如今中国生态环境保护顶层设计加强,空气污染程度降低,水环境质量改善,森林面积得到保护和增加。

  中国在绿色创新方面也正引领潮流,例如利用大数据实现绿色建设弯道超车,跳跃出原来循规蹈矩的模式,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智慧。中国在生态环境补偿和生态红线划定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还将要在2020年建成世界上最大的一个碳市场,这些都是中国的创举,每个举措都值得我们关注,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中国对绿色发展的承诺世界有目共睹,今年的国合会年会也是一个很好的机遇,让我们共同探讨中国和世界如何在发展的同时,做出真正的改变,例如改变能源体系,更好应对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并且遏制物种灭绝、栖息地破坏等现象。

  与此同时,中国也开始注重向高质量绿色发展转型,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质量共同提升。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GDP理论的经济学家就曾发出警告,说GDP可能会引起人们对发展质量和速度、体量关系的误解,并呼吁改革。而如今,这一改革也变得更加迫切,因为环境的外部性正在伤害经济发展的可预测性。很多专题组的同事也提出了我们需要完善GDP体系,用其他的一些指标来辅助,以更好地去关注我们的自然资本和人类福祉,而中国逐渐成为这一改革的领军者,正在努力走出GDP的误区。

  2020年秋天,中国将主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第15次缔约国大会。我们知道有很多目标的实现还在推进中,我们很多同事也都在为打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常态而努力。中国将要主办生物多样性第15次缔约国大会就是一个很好的共享经验的良机,相信将会碰撞出更多思想的火花。

  目前,几乎每天我们都看到有新的气候友好型的技术或政策在不断地落地,譬如电动汽车、绿色金融等。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困难依旧在眼前。国际能源组织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2018年的温室气体排放再次上升。正因此,为了改变现状,我们就必须借鉴各种创新举措,并将推动其落地,进而逐步规模化。而在我看来,如果说有一个国家可以做到这件事,我认为就是中国。中国不仅重视国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还坚持通过多边倡议,例如绿色“一带一路”的倡议等向全球推广成功经验。

  下面就我们今年的报告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向大家做一个介绍。

  首先是性别问题。这个问题一直是我们工作当中的一个重点问题,未来我们也将采取更多的措施更好地推动性别平等。这不仅是一项正确的选择,更是一项明智的选择。经济数据告诉我们,一个体制中,如果有更多的女性领导者,将可以更好地运作,也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

  其次是治理和政策的统一性和一致性。这一模式的合理运用,可以更好推动绿色发展。绿色发展不仅需要政策设计方面协调,执行方面也要落到实处。在这方面已经有很多很好的例子,包括德国、芬兰等,他们也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海洋环境治理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最后是借用经济和金融工具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例如,绿色采购的规模化就给人们提供了购买绿色服务和绿色产品的机会。我也希望我们的循环经济可以走出一条更加低碳的道路,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同时创造劳动力市场的公平性。

  我认为国合会的工作内涵已经和当初成立之时不一样了,因为世界和中国都在不停地改变,如今世界更加需要和希望学习中国在生态环保领域具有领导力的经验和案例。我觉得我们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良机,可以更好地推进我们的工作。我非常期待和各位通力合作,寻找一个更好的双向交流渠道,更好地让国际伙伴加入进来,携手努力进行实时的信息共享。

  国合会中方首席顾问刘世锦

  以绿色新共识推动中国“十四五”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是中国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期,也是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在推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等全球环境治理领域发挥更大作用的关键期。因此,“十四五”规划应就绿色发展形成以下三点共识。

  一是绿色发展是全方位的发展,绿色发展包括但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保护或污染治理,还包括绿色消费、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创新、绿色金融在内的日趋完善的绿色经济体系的发展。

  二是绿色发展不是迫于压力的权宜之计,相反绿色发展重新定义了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收益的关系,将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之间的冲突转化为相互融合促进的关系,以更低成本、更优资源配置提供给人更好的产品与服务。

  三是绿色发展是新的消费动力、增长动能和创新动能。不能把绿色发展和经济增长相对立,看成是对经济增长的拖累。实际上,绿色发展已成为完整的生产体系,绿色发展不仅是在做减法,更多的是做加法和乘法。

  在达成这三项共识的基础上,我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把握绿色消费的历史机遇,推动绿色转型。将绿色消费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任务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完善创新绿色消费政策体系。一要明确推进绿色消费的重点领域;二要增加绿色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三要加大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力度;四要倡议发起全国性绿色消费新生活运动;五要建立共治共享的绿色消费社会治理体系和机制;六要完善和强化推动绿色消费的市场和经济激励政策;七要加强绿色消费的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

  二是适应数字时代新变化,探索城镇化和区域发展新模式。目前发达国家已有的城镇化理念、模式多为传统工业时代的产物,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上难以持续。而中国强调绿色发展,重点在于城镇区域。当然,还要重新认识城乡关系。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深刻含义,可以利用远程链接提供绿色供给的方式,使乡村成为高质量绿色产品和服务的新地。

  三是制定长江经济带中长期生态环境保护战略,推动生态补偿融入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长江经济带应作为“十四五”规划重点,建成流域绿色发展的样板标杆。一要加快制订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战略;二要建立长江经济带自然资本核算体系;三要加快建立“一纵多横”的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四要以法治强化长江经济带的生态保护硬约束;五要实施“陆海一盘棋”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策略;六要建立跨部门、跨区域、多主体参与的数字长江平台。

  四是深化协同管理,应对气候变化。一要全面深化经济发展、能源改革、环境质量改善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协同管理;二要将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约束性指标纳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工作体系;三要设立碳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和制度,取代现有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指标;四要进一步控制煤炭使用,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五要加强碳市场的管理制度、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六要加强适应气候变化和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研究和能力建设。

  五是积极推广重大环境领域创新技术和制度设计,包括加强重大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推广城镇化基础设施和能源系统领域的创新技术,设立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和构建美丽中国进程评估体系,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创新。

  六是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战略地位,树立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典范。首先要加强国家顶层设计,包括野生资源保护、生态补偿机制、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同时加强制度设计,推动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定期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

  七是推进海洋可持续发展,强化中国对全球海洋治理的贡献。从国内来讲,“十四五”规划期间,在所有涉及陆海的发展规划中,要充分认识到近海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对近海生态环境综合管理做出强制性规定。同时要更加重视“非市场化”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意义,把发展重点转向持续、稳定和长期的增长预期,着力增强发展后劲。从全球来看,我们认为在深海大洋开发与保护方面,中国应参与制定和审核国际资源可持续发展与保护规范,展示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同时通过保护近海环境质量与生态功能,提升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海洋经济方面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影响。

  八是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打造全球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应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建立绿色“一带一路”战略对接机制,构建“一带一路”源头预防机制,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生产和消费,强化人员交流和能力建设。

  以上发言由本报记者郭薇、霍桃、吕望舒,见习记者李玲玉、程维嘉整理,内容有删减,未经本人审阅,标题为编者所加。

标签:绿色发展;中国;治理;绿色消费;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责任编辑:孙璐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