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万年上山稻田 博物馆国庆网红打卡

2021-10-08 08:42:04 金华日报 作者 李艳

image.png

  一日三餐离不开大米,但你知道水稻的演化史吗?

  杂交水稻耳熟能详,但你知道它是如何升级换代的吗?

  ……

  现在正是稻谷成熟的季节,八婺大地到处涌动着丰收的喜悦。10月6日下午,浦江上山考古遗址公园人头攒动,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育种专家、博士沈希宏在万年上山稻田博物馆上了生动的一课(右图)。

  “特别高,有两米多呢!”

  万年上山稻田博物馆是全国首个稻田博物馆,位于遗址公园北面,稻田占地面积仅2亩左右,却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个各年代种植推广的水稻品种。

  现在的水稻品种不到膝盖高,在上世纪50年代,水稻品种却长得有一人多高。开讲前,来自浦江县实验小学的三名小学生迫不及待下到稻田,小小的身子淹没在稻浪中,踮起脚尖举起双手,也够不着水稻。

  浦江上山遗址博物馆馆长张国萍、浦江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张崇煌“见义勇为”跳入稻田,举起倒伏在地的水稻,也足足比水稻矮了半个多头。

  “这是上世纪50年代的水稻品种‘野猪仇’,特别高,有两米多呢!”张国萍叫了起来。

  沈希宏不失时机地向现场游客开讲水稻一课:“水稻原来是野生的,经过人类长达1万多年的不断驯化,野生稻演变成适合栽种收获的栽培稻。100年前,水稻基本都是地方老品种,由农户自发传承,高秆、容易倒伏、产量低。”

  沈希宏颇为幽默风趣,不待游客发问,主动抛出问题:“知道为什么叫‘野猪仇’吗?我的理解,一是水稻太高,野猪吃不到,犯愁;二是稻芒很长,野猪难以下口,所以记仇。”

  听了沈希宏的独到解读,现场游客哈哈大笑。

  水稻哪里来,正是从上山来

  沈希宏介绍,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由高秆向矮秆的转变是水稻品种的第一次革命。上世纪60年代,袁隆平先生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成功实现杂交水稻三系配套,1976年开始大面积推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应用杂交水稻的国家。1996年我国启动了“超级稻育种”项目,培育了一批高产、优质、抗性好的新型超级水稻品种,示范单产水平达到了“吨粮田”,为保障粮食安全夯实基础。

  “水稻主要分粳稻和籼稻,一般来说,粳稻米口感相对柔软;籼稻米口感相对偏硬。现在,全省种植的主流早稻品种为中早、中嘉早等常规高产早稻品种,而中稻晚稻田主要种植的是甬优、春优等籼粳杂交稻品种,籼粳杂交稻利用了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产量进一步提高,口感介于两者之间。”

  沈希宏鼓励现场的小朋友:“万年上山是世界稻作起源地。水稻哪里来,正是从上山来。百年水稻发展之路,从满足温饱到吃得好,折射了祖国沧桑巨变。等你们长大了,也许会研究出更高产更好吃的水稻,历史就是这样一步步前进的。”

  沈希宏是金华傅村人,10多年前,他第一次慕名而来时,浦江本地人几乎都还不知道上山遗址的确切位置,只得悻悻而归。这之后,从支部活动到开会,他每来一次,都能发现万年上山的变化,感受到上山历史底蕴的深厚。这次是他第四次打卡浦江上山考古遗址公园,稻田博物馆令他眼前一亮。

  “这是田间流动的、活的博物馆,是最好的科普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沈希宏点赞道。

  “看到年轻时自己种过的水稻,很亲切”

  现场游客越围越多,沈希宏的精彩一课,不时赢得热烈掌声。

  中国水稻研究所服务浙江办公室徐青介绍,稻田博物馆的水稻品种均由中国水稻研究所种资资源库提供,最初创意源于去年11月12—14日在浦江举行的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学术研讨会,“我们准备的‘水稻品种变迁展’,引起了参观者的浓厚兴趣”。

  “当时展陈的只是几十粒种子,放在仿红衣陶的小碗里。今年是建党百年,也是中国水稻研究所建所40周年,我们就想着建一个露天、活的稻田博物馆,把这些资源库里的种子成功种在田里,这样更直观,也很有意义。市民和游客都非常感兴趣,对万年上山和稻作发展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记者注意到,众多水稻品种中,“金华早”因上世纪50年代在金华育种,以金华命名,在百年水稻发展史上留下一席之地:茎杆细长,穗长中等,千粒重21g,米质好。

  有一个晚稻品种“老来青”,由我国老一辈农业专家陈永康培育,不但产量高,而且质量非常好,曾被称为“毛泽东大米”。

  还有“老虎稻”,光听名字,就十分霸气……

  在万年上山稻田博物馆,不仅开眼界长知识,还可以穿越时光和百年稻面对面。

  86岁的吴美钗老人慕名而来。家住浦江县黄宅镇下店村的她,腿脚不便,坐在轮椅上,由外孙推着前来打卡。“这里变化很大,有这么多水稻品种,尤其是看到年轻时自己种过的水稻,很亲切。”

  稻花香飘万年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罢亚肥。”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

  从唐朝韦庄诗中的“绿波春浪”“极目连云”,到宋朝徐玑、辛弃疾诗中的“水满田畴稻叶齐”“稻花香里说丰年”……稻田博物馆收录的与水稻相关的诗句,再现了几千年来稻浪翻滚的盛况。

  尤其是宋代田园诗人范成大,写了诸多反映1000年前水稻已经广泛种植的农业诗篇,是历史上著名的“水稻诗人”。

  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写道:“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新造的场院地面平坦如镜,家家户户趁着霜后晴天打稻子。农民欢笑歌唱着,整夜挥舞连枷打稻子,响声一直到天亮……

  这丰收场景,不活脱脱是当下吗?万年上山绘就的幸福画卷,稻花香飘万年。

  

相关新闻

//图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