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环保频道 > 原创 正文
6·30浙江生态日专题报道——德清篇
绿水青山十年路:浙江德清立足“生态坚守” 实现和谐发展
2015-06-29 08:31:45来源:原创仲瑶卿

  编者按:“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上国家战略的高度。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发源地的浙江,又一次出现在了潮头。“五水共治”、“三改一拆”、“811”生态文明建设……浙江各地正以壮士断腕之势砥砺前行。

  值此“6·30浙江生态日”之际,本网结合浙江各地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以《富饶秀美,和谐安康》为主题推出系列报道,展现我省各地绿水青山新风貌。

  浙江环保新闻网6月29日讯(记者 仲瑶卿)莫干山上,竹海涟漪,下渚湖旁,鹭序鸳行,初夏的德清,山水相融,俨然一幅栩栩如生的山水画卷。

  浙江德清风貌

  十年勤耕耘,一朝终丰收。通过十年的努力,德清于2014年正式被国家环保部命名为“国家生态县”,与此同时它还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园林城市、国家文明城市……这在诸多国字号称谓的背后,是德清人近乎于倔强的“生态坚守”,是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强力支撑,并由此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

  从桑葚鱼塘到稻鳖共生

  循环农业打出“生态”牌

  鱼肥稻香、鳖鲜稻壮。地处德清县钟管镇的清溪鳖业有限公司所采用的农作物和养殖业共生生产模式,诠释了传统农业和现代技术的良好结合。

  “稻鳖共生模式就是利用养鳖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有机废物作为水稻的肥料,在这一过程中不打农药、不施加化肥,不但减少了农业的面源污染,还能改善池塘的生态环境,实现了有机生产。”德清清溪鳖业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马乾说。

  “德清清溪香米”

  据了解,自1981年起,浙江农业大学的多位专家便在钟管镇建立了国内第一个以乡为单位的基地,研究建设生态农业。其中,桑基鱼塘生态系统模式在浙江省乃至全国生态农业中处于前列,并由此而逐渐演化出稻鳖共生生产模式。

  “采用这样的生产模式,每年可增加一季水稻的产量,300斤甲鱼的产量,每亩地平均增加7000元的产值。除此之外还省掉了除草剂、农药等一大笔钱。”马乾说。

  下渚湖:碧波涟漪鹭序鸳行

  坚守“生态优先、适度开发”

  在整个德清的生态经济产业中,与高效生态农业一同快速成长的便是生态旅游业。素有“中国最美湿地”之称的国家湿地公园下渚湖,在2014年便达到了近30万人次的游客访问量,相当于德清常住人口总数的一半。

  “下渚湖湿地是浙江省湿地生态多样性保存最为完整的天然湖泊湿地之一,自对外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坚持着‘生态优先、适度开发’的原则。正是因为它至今仍保持着自然质朴、原始野逸的江南水乡自然风貌才吸引来了四面八方的游客。”下渚湖湿地风景区管委会工作人员说道。

  下渚湖:碧波涟漪鹭序鸳行

  盛夏时节,泛舟于湖中,看白鹭成行野鸭戏水,赏碧波涟漪芦苇摇曳;时而开阔如漾,水天一色;时而狭窄如港,汊道曲折;宛如一座巨大的水上迷宫,诸多游人不禁感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让人流连忘返。

  “东方宝石”朱鹮自然繁殖成功

  野生小朱鹮度过育雏期正式离巢

  下渚湖除了“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美景吸引着八方游客,其中素有“鸟类中的大熊猫”之称的朱鹮繁育基也成了众多游客来访的原因之一。

  据德清县林业局湿地管理科俞建昌介绍,50多年前,浙江曾有朱鹮生活的记录,为了让朱鹮重新回到浙江,在2008年“朱鹮异地保护及浙江种群重建”项目落地德清。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

  “经过7年的培育,现在朱鹮的数量由当时引进的10只增加到现在的177只。我们去年成功放飞33只回归大自然,而且在今年5月11日第一只野生小朱鹮破壳而出,并在6月24日正式离巢,这是朱鹮种群扩大的一个重大突破。”俞建昌说。

  同时他表示,朱鹮在野外生存很不容易,对环境的要求非常苛刻,放飞朱鹮的自然繁殖成功和小朱鹮的成功离巢对全县,乃至全省开展的“五水共治”、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责任编辑:孙璐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

  • 【专题】中央环保督察即时报

  • 武义稻田现巨型龙舟

  • 1
  • 2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