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省衢州市生态环境领域首个“多评集成”项目通过技术评审,建设单位认为省时、省力又省心,为其连声称赞。笔者认为在坚守环保底线的基础上,可以大力推广这一模式。
“多评集成”又称为“多评合一”,是顺应“放管服”改革而出现的新模式,通过对相关职能部门评估、评审事项的整合优化和集成服务,节约审查时间,加快审批效率。经过多地的不断创新探索,该模式覆盖范围、服务深度、审批效率都得到长足进步。
当然,该模式的长处不局限于缩短时间。与自评自审相比,联审模式隐藏着很多“福利”,不仅是建设单位受益,审批部门也省时、省力又省心。
一是参与更及时。运行通畅的联审模式中,生态环境部门可在项目生成阶段就掌握新建项目的基本信息并给予服务,相比传统模式,能够更早、更深参与。
二是信息更全面。联审模式能够较好地破解信息壁垒、信息滞后等固有问题,让各部门全面、准确了解建设项目情况,有利于从整体上做决策。例如,规划、土地等部门通过联审不但能够清晰地了解到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更能知道需要作出什么样的调整,以及调整后的决策符不符合环保要求。
三是沟通更畅通。联审模式让多部门坐在一张桌子上,能够面对面把相关事项说清楚。例如,当前基层生态环境部门面临不能准确把握治污设施安全风险防范要求等问题,联审模式让生态环境和应急管理部门能够当面把新建项目安全风险防范的职责分工、防范要求讲清楚,生态环境部门的同志还能学到不少安全应急的知识。
四是效率更高效。实施联审模式能够减少书面征求意见、出具行业管理要求说明等环节,同时需要相关部门配合的事项办理速度也相对更快一些。
当然,“多评集成”模式体现了从“分灶吃饭”到“集体食堂”的变化,在推广和执行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误区。例如,多部门联审时会出现人多言语多、意见杂、时间长等现象,导致审查效率降低、要求变得繁杂,甚至部分项目因为联审还出现了扯皮推诿现象;同时也存在部分地方联审重形式轻实质、重参与轻审查的情况,导致建设单位并没有享受到“多评集成”模式的“红利”。
基层生态环境部门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查审批的“主力军”,要勇于担当、敢于创新,把握好关键环节,有效发挥“多评集成”模式效能。
一是实事求是开展创新试点,务求实效。联审模式相对传统模式来说,有其独特的优势,生态环境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审批工作的新要求,不断创新工作模式,探索更高效高质的工作方法,切实体现出生态环境系统的担当和服务。同时在确定审批时间、审批程序、联审专家等方面,也要尊重实际,讲究实效。例如审批时间问题,不能因为能评三天出批复,环评也须在三天作出批复,一定要充分尊重环评审批的客观实际,确保符合法律要求,实现质效同步。
二是把帮扶融入联审全过程,服务到位。联审模式的核心是提升服务质量、节约审批时间,生态环境部门要坚持人民至上、服务至上,精准把握联审模式与常规模式的区别点,精细制作联审服务指南,加强联审专家库建设,强化重点环节的帮扶,特别是加强对环评文件编制单位的帮扶,指导其编制高质量的环评文件,为顺利通过复合型专家的审查打下基础。同时,也可以趁势加强与相关联审部门、联审专家的互动,潜移默化地传递环保理念、政策和要求,不断提升环保共识。
三是牢牢把握主动权,坚守底线。无论是自评自审还是联评联审,始终坚守生态环保底线都应该摆在第一位。联审时,不能因为在一张桌子上抹不开情面,就对不符合生态环境管控等生态环保底线要求的建设项目让步。基层生态环境部门遇到棘手项目时要精心准备、备足“弹药”,该争取的争取,该坚持的坚持,坚决把握主动权。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